茶農們正忙碌地采摘茶葉,茶山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中國綠色時報訊 穿行在雷山縣望豐鄉的崇山峻嶺中,極目望去滿是翡翠般的茶園,清冽的茶香沁人心脾。在茶農李彥媛的茶園里,筆者也不禁被她喜悅的情緒所感染,“縣里出臺政策扶持茶產業發展,我家的茶葉越種越多,2011年茶葉收入就有5萬多元。”在李彥媛看來,種茶實現“一葉”致富再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實實在在的富民實效。
近年來,雷山縣積極扶持高效生態茶產業,引導茶產業向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方向發展。目前,全縣新建無性系良種茶園7.1萬畝,利用低產田種茶2.4萬畝;有10個村實現茶業專業化發展,全縣種茶農戶近1萬戶,占全縣總戶數的23.5%,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1萬余人;全縣取得有機茶認證茶園2250畝,取得無公害認證茶園1.6萬畝。2010年,全縣茶產量達1000噸,茶產品產值9072萬元,茶業綜合產值達到了1.5億元。
雷山縣境內亞熱帶森林茂密,土層深厚肥沃,表層黑壤富含腐殖質,是茶樹生長的理想質地。茶園多分布在海拔1500米的高山上,自然環境、水質土壤和氣候條件得天獨厚。所出產的茶葉味醇耐泡,清香持久不散,飲之神清氣爽,雷山茶葉的名氣就此越來越大,名聲越傳越遠。
早在2003年,雷山縣就把茶葉列為農產品五大品牌之首,并積極與中國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發展茶產業。2007年,雷山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雷山茶葉產業發展的意見》,自此,每年安排200萬元左右專項資金開展和完善茶葉生產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無償提供種苗,鼓勵農戶向茶葉產業流動,鼓勵茶葉生產企業積極打造綠色有機食品品牌。
各項政策的扶持,有力地推動了茶業的升級換代,茶農種茶效益也芝麻開花節節高。為了健全行業組織和培育茶業人才,雷山縣與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貴州省茶科所、貴州大學等茶葉科研院所開展合作,結合茶產業加銷各環節需要,有針對性地系統培訓技術與管理人才,全縣現有茶葉種植技術人員228人,產品加工技術人員156人,茶葉銷售或經紀人員43人,獲得茶藝師或評茶師人員34人。全縣成立茶葉協會、茶葉專業合作社等社團組織8個。
為了提升茶葉品質,雷山縣制定并通過省州質量部門頒布實施《雷公山銀球茶、清明茶綜合標準體系》等7個系列地方標準,建成了縣級茶葉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實現了茶葉質量監測與檢驗工作常態化,全面提高茶葉生產質量。同時,雷山茶產品的加工能力不斷增強,加工工藝不斷創新。全縣現有獲得QS認證的茶葉企業11家,初級茶葉加工廠44個。茶產品形狀在原來球形茶、卷曲形茶、基礎上,新增了扁形茶、針形茶、螺形茶等,茶產品種類也由單一的綠茶發展到紅茶、烏龍茶、花茶、茶飲料等多個品種。促進產業深化多元發展。
茶葉品質的提升讓雷山茶葉的市場銷路越來越廣闊,“雷公山”茶葉品牌效應越發彰顯。2011年“雷公山”茶品牌的產品銷售達1000余噸,銷售收入1.5億元。產品除了銷往北京、山東、貴州等省(市)外,又增加了黑龍江、內蒙古等新開辟市場,茶葉產品每年銷售基本做到零庫存。
2011年,雷山縣投產茶園面積3.58萬畝,生產茶青產量4495.3噸,干茶產量1045.6噸,實現產品產值1.58億元,茶業綜合產值3.8億元。平均畝產干茶由2005年的15公斤提高到2010年的29公斤,茶農人均茶葉純收入831元。雷山茶產業的蓬勃發展讓茶農看到了美好的未來,聽見了雷山茶產業崛起的足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