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詔離鄉背井,為官在外長達41年之久,先后調任官職十一任,由于傾注一身心血,為朝庭盡忠,為百姓辦事,清正廉潔,皇褒“天下清官第一,環中治吏無雙”的潔廉大清官。關于張應詔為官廉潔,巧答康熙王的故事至今在隆里古城廣泛流傳著。
張應詔中舉后升任鴻臚寺少卿時,與康熙皇帝常有接觸。他的機敏很受朝庭賞識。有一天康熙皇帝問他:“你為何這樣聰明?”張答:“臣不知道,只是爹娘生的罷了”。皇上說:“你家住哪里?你熟悉讀圣賢之書,想必你家資萬貫。”張應詔躬身回答:“回圣上,臣家住的是滾地龍”…… 康熙皇帝聽了,不由瞇縫起眼睛,是疑非疑地打量著他。又說:“愛卿居住何處,還有什么產業”?張應詔一本正經地答:“臣家所居,也算恢宏罷,住的是千柱落腳萬匹枋,萬盞明燈照中央,七十人砍柴,八十人燒火,吃水半邊缸(江)。家中的產業,還有兩只鹽船下江,早去晚回吃淡菜。”
康熙皇帝聽他一說,暗暗一笑,卻忽然又收斂了笑容,板起臉孔說:“但我聽說,張愛卿你家那地方非如你所言,對朕說假話,你就不怕犯欺君之罪嗎?”
張應詔知道自己這玩笑開得大了些,不由有些緊張了。卻又硬著頭皮說:“臣哪敢跟皇上開玩笑,句句是真,如有欺瞞,愿受任何處置”。皇上對他說:“朕準備派人去查訪”。
后來,康熙皇帝果然令人到張應詔的家鄉來看。查訪的人上疏稟報說:“張家哪叫什么“滾地龍”,就是一個邊遠的龍里。他家哪有啥千柱、萬明燈,七八十人的幫傭,燒火丫頭,就只有七八十歲的老父老母,住在一個蘆葦桿夾的當擋墻的破屋。他家哪有什么鹽船,只有兩只餓得呷呷叫的鴨子。”
康熙皇帝聽查訪人的稟報后,把張應詔召來說:“張應詔你好大的膽子,今有人稟報,你把孤家戲弄了,你今有何話可說?”
張應詔跪地道:“皇上圣明,臣如此說實在是不得已的。方今的天下,大大小小的官員,像陰中的蚊子一樣,蜂擁叮在老百姓的身上,拼命吸著百姓的膏血。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臣言的是自家清貧。母親大人日夜紡紗,做點學資,那紡車就是“滾地龍”;臣家只有年邁的老父老母,都七八十歲了,還在砍柴燒火豈非是七十歲人砍柴,八十歲人燒火嗎;臣離家在外,為君效忠,怎能顧及家中為母盡孝,故而如今家徒四壁,以蘆葦桿扎成墻壁,到處透風、漏雨、透光,看到天上的星星,這不是萬盞明燈”點亮、“千柱落腳”,臣家一貧如洗,連裝水吃的都是一個半邊的破缸子,豈不就是半邊缸,更談不上有什么鹽船,家中喂的兩只鴨子下河去,早出晚回,豈不像鹽船下江,不過雖有“鹽船”,家中因無錢買鹽巴父母卻頓頓吃的都是淡菜。這些都是臣自嘲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