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寨小學位于貴州凱里海拔1280米的大山頂上
■為了讓苗寨孩子接受教育,皮應石、吳秀成兩位老師已在這里堅守了28年
一點淺淺的相思也能讓漂泊異鄉(xiāng)的游子熱淚盈眶。7月23日12點20分,周鐵強、李姝婷、陳秀梅三人坐上了前往貴州凱里的快巴。上車沒多久,兩個丫頭就睡著了,而此時周鐵強卻若有所思地望著窗外。他說,有種神秘的感覺在暗示自己,“這兒將會出現(xiàn)一位最美的支教老師”。
風雨中前行
不湊巧,到達凱里時天又下起了滂沱大雨。雨點敲擊著車窗,這讓周鐵強不由地揪緊了心,“今晚能否順利入山,還是個未知數(shù)。”
事實證明,周鐵強的擔心并不多余。盤山路上,不斷有滑坡、泥石流等現(xiàn)象發(fā)生,開車的司機幾次停車熄火,等待險情排除。
云端上的學校
原計劃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因暴雨足足耗費了成倍的時間。
有驚無險,周鐵強一行人踏著夜色走進了三棵樹鎮(zhèn)魚寨小學。周鐵強將當?shù)責嵝木用裉峁┑膬蓚床位讓給了兩個女生,自己在教室的課桌上趴了一晚。
魚寨小學這座與云端相接的學校,位于凱里市巴拉河下游與臺江縣交界的大山頂上,海拔1280米,是凱里最邊遠的苗寨小學。
和一般的小學不同,這所學校只有二、四、六三個年級,至今仍采用著隔年招生的模式。
7月24日,周鐵強一行人背著前期準備的物資到教室。“我們這兒太苦太窮了,不會有人愿意過來。”說這話的,是學校的現(xiàn)任校長——皮應石,他和另一位名叫吳秀成的老師共同支起了山區(qū)孩子求知的大門。28年來,兩人恪盡職守,不離不棄,深受鄉(xiāng)親們尊敬。
兩個人的堅守
7月25日傍晚,為了迎接遠道而來的三位客人,皮校長一家特意準備了豐盛的晚餐。晚宴上,皮校長還為年輕人表演了節(jié)目,場面好不熱鬧。
皮校長對周鐵強說,山里的孩子上學不容易,以前他們每天包著窩窩頭步行20多里山路去寨外的南高小學,可到頭來卻是走路的時間多,讀書的時間少,一天兩頭黑。”
談話一直持續(xù)到深夜,與皮校長告別后,三位年輕人回到了各自住處為第二天的活動做著準備。
第二天,三個年輕人和魚寨小學的孩子們見了第一次面。見面會上,周鐵強、李姝婷還結識了一位帶京腔、長相甜美文靜的女孩——李夢奇。這個北京女孩在高二時就只身前往青海山區(qū)參與支教活動,期間定點支援了三所小學的貧困學生,支教活動已堅持了四年之久,這次是專程來魚寨小學回訪“免費午餐”的落實情況。
通過李夢奇,周鐵強了解到皮應石、吳秀成這些年在魚寨小學的情況。
1984年7月,皮應石、吳秀成高中畢業(yè),是當時寨內擁有最高學歷的青年,兩人放棄了外出深造的機會,選擇留守,著手建立魚寨小學。他們多次回家做父母的思想工作,最后騰出了自家的堂屋來做教室,后來又挨家挨戶地動員村民捐獻木板、投工投勞加入到學校的建設中。
每逢開學,為了讓孩子們用到新課本,兩位教師從二十多公里外,肩挑手提把新書搬回學校。課本弄回來后,兩人還得挨家挨戶做動員工作,生怕落下一名學齡兒童。
魚寨小學地處山區(qū),當?shù)亟?jīng)濟十分落后,為了讓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兩位教師是能免則免,不能免的部分學雜費用就自己來墊付。用皮校長的話來說,就是“寧愿自己沒吃沒穿,也不能讓這里的孩子失去學習的機會。”
周鐵強告訴我們,他是流著淚聽完了兩個老師的故事。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