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壁上到處是焚燒過的痕跡
冒煙口
地表冒著大量的煙
記者在現場做試驗
去年,貴州都市報對貴州天柱縣坪地境內一座會冒煙的“火焰山”做了詳細的報道,事隔一年之后,記者再次走訪“火焰山”,發現還有大量帶著刺鼻氣味的煙霧從山里冒出來。當地群眾說,從2006年至今,這座神秘火焰山冒煙的時間已長達6年,其緣何會冒煙呢?至今仍然是個謎。
8月16日下午,記者再次走訪了“火焰山”,因為烈日當空,所以在山腳下不能清晰地看到冒出地面的火焰,不過,記者越是接近山上的“冒煙口”,刺鼻性的氣味就越發的濃烈,呼吸也就越來越困難。這座“火焰山”實際上是一座有人工作業的礦山,山上有兩個不規則的平臺,每個平臺上均分布著一個非常明顯的“冒煙口”,而兩個“冒煙口”之間相距50米左右。
記者先來到了第一個平臺上,一股刺鼻性氣味在平臺上彌漫,讓人呼吸困難,并感覺喉嚨辛辣。此外,平臺上溫度極高,置身于此就像進入了蒸籠之中,衣服很快就被汗水打濕了。記者冒著高溫參觀了位于此處的“冒煙口”,冒煙口實際上是大裂縫,具有刺鼻性氣味的煙霧就是從這里冒出來的。
記者站在“冒煙口”上,感覺有大量熱氣吹刷著身體,很像吹“熱空調”的感覺。按理,“冒煙口”上的泥土長期受熱,應該是堅硬的,但記者觀察發現,恰恰相反,“冒煙口”上的泥土全是濕潤的。為了更深入了解情況,記者拿出一張白紙放置在冒煙口上,按照之前的預想,這紙應很快變得干脆,甚至被燒壞。但結論則與之相反,這紙很快“濕身”了,連記者拿紙的手的也捏了一把“汗”。
“我們之前已做過一些試驗,比如拿香煙到冒煙口取火,但非但沒能取火,反而把香煙弄濕了。”在此干活的曠工師傅秦某某說,他認為這“冒煙口”與“燃燒點”還有一定的距離,燃氣從“燃燒點”噴出來之后,經過“冒煙口”時與冷空氣“相遇”,所以就產生了水珠,以致于把香煙和紙片都弄濕了。
隨后,記者進入第二個平臺上,在土堆下找到了第二個冒煙口,這里的“冒煙口”有明顯的煙霧,泥土中還夾雜著少量黃色的物質,當地礦工們說是硫磺。在這里,記者也看到了一些奇怪的現象,如在“冒煙口”以上的坡面上,寸草不生(如圖)。但距離該冒煙口僅幾米遠的另一個坡面上,植被則未受到任何影響,依然是“綠茵場地”。
當地村民說,火焰山開始冒煙之后,大家擔心植被會受到破壞。“但從現在的情況看,長年累月的冒煙并沒有影響到我們的森林植被”當地一位村民說。在現場參觀時,記者還發現了一個現象,也就是在上述兩個“冒煙口”的東側位置被挖出了一個數十米的深坑,而這深坑邊墻上的泥土均有被火焚燒的痕跡(如圖)。
據了解,2006年8月11日,火焰山腳下一個礦洞(距離兩個冒煙口約1公里)首先冒煙,煙霧很大,站在洞口幾十米范圍內,是伸手不見五指,而且煙霧有很濃烈的刺鼻氣味,三天三夜之后,煙霧才散去。之后有膽大的村民進入冒煙的礦洞“考察”,發現其中的溫度很高,超過50度,因而不敢久留,匆匆折回。從這以后,火焰山上頻頻冒煙,至今不絕。天柱縣安監、國土等部門曾進行過專門調查,認為這是礦物質發熱而引起的自燃,但具體原因則無法解釋。“我們希望有專家來給我們揭開謎底。”當地村民說。
相關閱讀:
天柱有座“火焰山”(2011年3月5日、6日)唐僧師徒西天取經,路途遇火焰山,無法通過,后來孫悟空借來芭蕉扇,才解了燃眉之急。素不知天柱縣地坪鄉境內也有一座“火焰山”。
唐僧師徒西天取經,路途遇火焰山,無法通過,后來孫悟空借來芭蕉扇,才解了燃眉之急。素不知天柱縣地坪鄉境內也有一座“火焰山”,它從2006年開始冒煙,至今不絕,目前,冒煙的“謎底”還未被揭開,所幸此事未對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影響。
3月5日上午,記者驅車趕赴天柱“火焰山”進行了采訪。距離火焰山還有兩公里距離時,就看到遠處的山坡上有大量煙霧,白色的,很像是大霧。當地群眾說,這些煙子,就是火焰山上冒出來的。
記者一行走到了火焰山的腳下,因山高路陡,很不安全,只得下車步行,沿著大山爬了1公里左右,才看清了火焰山的“廬山真面目”。
這是一座海拔約為700米的高山,當地人把它叫著“豬圈彎”,山上有兩個冒煙處,均在在半山腰上,其中一處裸露在外,而另一處則“躲”在山洼地中。
記者首先來到了“躲”在山洼地中的一處,該處煙霧很大,把整座山都籠罩了。山上的草木,距離“冒煙口”遠的,枯死了,距離“冒煙口”近的,則變成木炭和草木灰。記者走下了一個小土坡,冒煙的坡面就近在咫尺了,記者看到,它大約有六、七十個平方,分布著好幾個“冒煙口”,每一張“口”都是灰白的,而周圍都是成片的石塊,早變黑了,木炭一般。
記者爬到了坡面上,靠近“冒煙口”,突然感覺很難受,因為煙霧帶著濃烈的刺鼻氣味,聞上之后,咽喉直發癢。“冒煙口”的溫度還很高,是不能用手觸摸的,否則會被燒傷。
此外,在坡面上遠離“冒煙口”的一側,記者看到了不少黃色的物質,陪同人員說,這是硫磺。
在另一處冒煙的坡面上,記者看到“冒煙口”是一個個的裂縫,最大的裂縫寬約0。5米,最小的寬度也有二、三十厘米。
據當地村民介紹,2006年8月11日,山腳下一個礦洞(距離豬圈彎近1公里)首先冒煙,煙霧很大,站在洞口幾十米范圍內,是伸手不見五指,而且煙霧有很濃烈的刺鼻氣味。“當時我們很害怕,害怕是火山噴發,就趕緊躲開了。”村民們說,三天三夜之后,煙霧才散去。之后有膽大的村民進入冒煙的礦洞“考察”,發現其中的溫度很高,超過50度,因而不敢久留,匆匆折回。
從這以后,方圓1公里范圍內,冒煙事件頻發。2007年上半年,豬圈彎上的兩個坡面也冒出了煙霧,最初就是一小股,后逐漸變大,有時把整座山“裹”得嚴嚴實實,讓人無法看清它的“真面目”。
3月6日,就“火焰山”奇特的冒煙現象,記者致電到天柱縣有關部門進行了采訪。該縣安監局的負責人稱,這是礦物質發熱而引起的自燃,具體原因尚不清楚,所幸這種冒煙現象未對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不良影響。天柱縣國土局一位副局長說,此前,天柱縣邀請專家幾次到“火焰山”上實地考察,但還未得出結論。有關部門曾用水沖刷冒煙的坡面,但越是沖水煙霧就越大。“要想揭開謎底,打井勘探是比較好的辦法,但這樣成本太高。”該副局長說。目前,天柱縣各有關部門仍在密切關注“火焰山”冒煙現象,以防不測。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