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正是旅游旺季。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的“農家樂”老板、28歲的苗族姑娘潘小蘭,每天都在忙著迎接源源不斷的客人。
2011年,在外打工的潘小蘭,瞄準家鄉旅游發展起來的機遇,回到家鄉開辦了一家“農家樂”,目前,生意紅紅火火。
除了日子越過越好、能在父母身邊盡孝,更讓潘小蘭高興的是,打小就會的苗族歌舞,現在也能用來賺錢了。她的“農家樂”讓游客不僅能品嘗到苗鄉美食,還能了解苗族特有的餐飲文化,欣賞苗族歌舞。潘小蘭打算把自己的“農家樂”辦成一個民族文化培訓基地,讓更多的苗族年輕人了解、學習本民族文化。
潘小蘭所在的西江千戶苗寨,距離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凱里市僅有32公里,這里居住著1288戶、近6000村民,因村寨中苗族村民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99.5%,被稱為“世界最大的苗寨”。千戶苗寨不僅擁有傍山而建氣勢恢宏的吊腳樓,而且還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它被中外人類學家和民俗學者認為是苗族原生態文化保存較為完整的地方。
就是這樣一個地方,2008年之前,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苗族村寨,也會有一些人慕名而去,不過,旅游卻沒有形成氣候。村民的經濟來源主要靠種植和養殖,只能解決基本溫飽。
和潘小蘭一樣,為了養家糊口,村里80%以上的青壯年都選擇外出打工,寨子里苗族文化的傳承一度面臨困境。
西江千戶苗寨的變化始于2008年。這一年,貴州省把該省第三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選擇在這個苗族村寨召開,其用意非常明顯,就是要加快發展西江乃至黔東南的民族文化旅游產業。
僅僅過了一年,西江千戶苗寨接待游客猛增至64.65萬人,旅游綜合收入達到了1.5億元。
此后幾年,西江千戶苗寨的旅游發展步伐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料。2011年,西江千戶苗寨接待游客240.35萬人,旅游綜合收入9.52億元。而今年1至8月,西江千戶苗寨已經接待了游客159.39萬人,僅8個月的旅游綜合收入已經高于去年全年總和,達到12.37億元。
西江千戶苗寨從一個普通的苗族村寨,幾年間變成一個“聚寶盆”。
有了錢,民族文化保護的力度就加大了。據雷山縣民宗局副局長覃香介紹,西江從景區旅游門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西江千戶苗寨民族文化保護評級獎勵專項資金,用于鼓勵村民對傳統建筑、民族生活方式等進行保護傳承。2011年景區共兌現獎勵資金540萬元,平均每戶獲得4000余元。這一做法鼓勵村民提高保護民族文化的自覺性。
西江千戶苗寨,只是黔東南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一個縮影。
今天,去貴州旅游,除了選擇去位于安順市的黃果樹大瀑布,位于遵義市的遵義會議會址外,很多人都會選擇去黔東南,領略那里濃郁的原生態民族文化。
黔東南被譽為“以美麗回答一切”,這里生活著苗、侗等33個民族,“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
黔東南可謂一座“文化富礦”,不過,很長一段時間它卻是沉睡的,鮮為外人所知。是旅游,讓這個沉睡的“文化富礦”從睡夢中驚醒。
旅游業的發展,帶來的不只是大把鈔票。
黔東南州從江縣民族事務局局長敖家輝記得,以前,對自己的文化,當地少數民族群眾自信心不強,如果要在外人面前展現自己的民族歌舞,有些人甚至產生自卑感。如今不同了,旅游讓外界了解了民族文化,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發現自己的文化被外人欣賞時,自信心大大增強了。
小黃是從江縣高增鄉的一個行政村,全村700多戶3000多人,全部是侗族。小黃的遠近聞名源于它的侗族大歌。
在小黃,人們提到侗族大歌總有幾分自豪感。小黃村9名侗族大歌小演員曾隨同溫家寶總理出訪日本演出;小黃原生態侗族大歌代表貴州省赴北京參加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開幕式演出,受到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小黃村吳婢建等13名侗族姑娘還曾榮獲第十三屆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銀獎和觀眾最喜愛的歌手獎……
小黃只是一個村寨,不過,因為有侗族大歌,有近百人出過國,除了90歲以上的老人,全村人都走出過村寨,到過州府、省會乃至首都,這對于較為封閉落后的貴州來說,是極其少見的。
正因為如此,黔東南在發展旅游時,格外重視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州委書記李飛躍直言:“黔東南旅游的根在民間、魂在文化,所以最迫切的是對民族文化的保護。”
據記者了解,“十一五”以來,黔東南州實施了“4個100”工程,即:每年選拔100名優秀的民族人才進入高等院校深造,使之成為高級民族文化傳承人才;每年對100名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給予補助;對100幢具有民族歷史價值的典型建筑給予保護;對100個重點民族文化村給予保護。
嘗到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甜頭后,黔東南開始系統地挖掘州內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據了解,黔東南專門請了世界旅游組織專家和頂尖民族文化旅游設計專家,對黔東南旅游進行了規劃設計。
一是以舞陽河為核心,打造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旅游產品,最大的亮點是古城文化與山水風光、民族風情相互映襯,如鎮遠古城、黃平古城等,都具有幾千年的歷史,人文景觀十分豐富。
二是以雷公山為主的苗族文化旅游區。雷公山被稱為苗族的“圣山”,苗寨集中,其周邊的臺江、劍河、丹寨等縣,苗族文化各具特色,堪稱“苗族文化百里畫廊”,同時,苗族文化與原始森林互相依存,保證了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觀的高度結合。當下,黔東南已經啟動苗家十寨旅游工程,計劃每個村投入2000萬以上,在保護、治理的基礎上進行開發。這個區域將以度假村為主,保護好生態文化的原貌的同時,又把其和鄉村旅游、扶貧開發結合起來。
三是以黎平為核心的黎平從(江)榕(江)侗族文化旅游區。這個區域的侗族文化豐富,僅一個侗族大歌,就征服了全世界。這里緊靠高速公路和鐵路,便于游客入境的大進大出。
“黔東南的旅游資源需要有智慧地開發利用,當前最為迫切的是,要保護好這些民族文化。”李飛躍說。(李寅)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