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柱縣沉浸20多年的侗族戲劇,又重新登上渡馬鄉“七月二十坪”民族節舞臺,吸引了毗鄰縣鄉的兩萬多名苗侗兒女。人們身著絢麗多彩的盛裝,歡聚一起跳舞唱歌,侗族戲劇又成了群眾熱捧的香餑餑。
天柱縣侗族戲劇主要有大戲、陽戲等,其歷史悠久,民間廣為流傳,是全省民族文化瑰寶之一。每年正月或民間節慶,都要請戲班子于家祠或壩子出演,以消災納吉,自娛自樂,很受群眾青睞。
由于諸多原因,侗族戲劇一度停演多年,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七月二十坪”歌場開始搭臺唱起了大戲、陽戲。改革開放后,又因受市場經濟大潮、外來文化節和現代傳媒的沖擊,群眾生產生活方式不斷改進,外出務工年輕人增多,戲團服裝、道具、器樂也不同程度損壞、各戲班子絕大部分演員相繼離世或年齡普遍偏大,甚至無傳承人,即將瀕臨滅絕。
據當代中國文物專家、省音協會員姚敦屏介紹說,以民間故事為題材,流傳于民間傳說典故及風土人情的天柱陽戲,已有150多年歷史,主要流傳于龍盤、江東等村。特別是江東寨的陽戲班子到上世紀末已有六代傳人。劇目有《劉?抽浴贰ⅰ洞虿恕返,劇目在省、州多次文藝匯演中獲獎,并在文藝刊物上發表。2006年,陽戲是被列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戲劇家協會會員陶光弘說,龍盤大戲流傳至今300多年了,搞生產隊時,整個寨子男女老少都會人人唱戲,人人都能登臺演出,被譽為“戲劇之寨”,曾報道于《黔東南日報》。
楊秀舉是巖門大戲團的四代傳人之一,現任該戲團編導兼化妝師,退休后在家整理收集劇本,現存劇本《三打白骨精》、《大破天門陣》等300余個。“280多年前,他們現在唱的大戲是湖南長沙一個姓李的戲師到村寨賣藝,教祖先唱的,一直傳到今天。”他說。
近年來,國家出臺文件,進一步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保護、傳承和弘揚民族民間文化,天柱縣委、縣政府提出“文教興縣”戰略,各種文娛活動又風生水起,全縣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將侗族戲劇被列入保護名錄再放異彩。
今年,渡馬鄉黨委、政府以“七月二十坪”民族節為契機,由政府主導、民間參與舉辦,增設了侗族大戲、陽戲等活動項目,打造侗族戲劇品牌。
據該鄉鄉長楊德召介紹,今年春節,全鄉共有7個戲班子,冒著大雪集中在龍盤村參加首屆大戲匯演,每天都有幾千群眾觀看。鄉政府實行以獎代補的形式,獎勵每個戲班子5000元,添置服裝、道縣、器樂等,鼓勵各戲班子挖掘、傳承侗族戲劇。
該鄉在此基礎上利用民族節舉辦侗族戲劇比賽,邀請全縣各鄉戲班子參賽,共有巖門大戲、江東陽戲、改革藍田陽戲、高釀侗戲等七支隊伍參賽,分別演出了《穆柯寨》、《賴子相親》、《打菜》《天子米》等,經過一天的角逐,專家評出獎次并進行了表彰。
太陽都落山了,很多戲迷還舍不得離開。一位李氏老大媽樂呵呵地告訴筆者,今天江東陽戲女子隊演的《賴子相親》好看,我們肚子都笑痛了。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