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黎平縣北大門的敖市鎮,有一個名為三多的行政村,這個村在過去比較出名之處,是三多自然寨的“算盤街”。
三多村共有三多、三郎、小三郎、五梅、劉家屯五個自然寨,其中的三多寨坐落在曲香大田壩的中間,民居建筑規劃平整,均為三間兩層木質瓦房,每幢房屋互相對稱,形成閭巷,被譽為算盤街。村寨環境整潔,曾被評為州、縣兩級文明村寨。
三多現在比較有名的卻是一支由當地群眾自發編唱的山歌,“三多村里有三多,支部民委扯皮多,村務遺留問題多,群眾來訪次數多;如今三多有三變,支部整改面貌變,賬目查實民心變,產業致富群眾變。”這支山歌生動切實地反應出了今日的三多村的三大變化。
三多村在發生三大變化之前,因為村黨支部年齡結構嚴重老化、女黨員偏少、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現狀,這種現狀直接影響著村黨支部的帶頭作用、辦事效力、執行能力和公信度。 此前,村黨支部有黨員42人,其中45歲以上31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37人。在黎平政治、經濟、文化方方面面向前騰飛發展的今天,這個沒有新鮮活力的基層組織顯然已經不太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這一現象引起了黎平縣委的高度重視,縣委和鎮黨委一致認為,三多村黨支部整改轉化勢在必行。
在縣委的高度重視和指導下,縣整改轉化工作組與敖市鎮黨委深入三多村開展民意調查,對班子不團結、公信力不高、執行政策偏差、等問題集中整頓。
整改轉化工作組進入三多村以后,即召集村黨員、村組干部、群眾代表,對三多村黨支部書記、村民委主任、村文書(會計)進行民意測評,當場統計公布測評結果,充分掌握村干在群眾中的信譽度,經過與村兩委和群眾溝通,決定重新選舉三多村黨支部書記。
通過該村全體黨員海選,新的黨支部書記產生。同時加強該村黨支部后備干部培養工作,在整改期間,按期轉正了3名黨員,培養了6名入黨積極分子。
新的支部書記上任后,工作組幫促開放了“存封”已久的黨員活動室,重新開展了培訓、學習、議事等黨組織生活;建立了三多村黨建工作責任牌和便民服務窗口。
針對群眾反映的村務賬目問題,工作組和敖市鎮黨委組織人員入村進戶,開展調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逐一解決。
在賬目調查期間,由鎮黨委選派2名干部分別兼任該村的副支書和主任助理,直接駐村辦公,在各村民小組的建議之下,駐村干部重新組織選舉了各組組長。
針對群眾反映的茶葉基地、水利設施維修、生態移民搬遷以及農村低保分配等問題,駐村干部詳細調查了解,做好調查筆錄,將真實情況公布于眾。
為加大村務公開力度,駐村干部把惠農政策,涉農資金和物資,村級基礎設施建設、村級賬務、發展黨員、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收費標準等進行公開公示。
整改轉化期間,鎮黨委、政府撥出1萬元?罹S修了三多村自來水,并為該村申報了“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建設項目,目前,此項目正在支持該村850米村級公路路面硬化,此項目由財政投資8萬余元,群眾投工投勞6萬余元。
村黨支部整改轉化之后,黨員很快就成為了科技致富的帶頭人,村支部委員、致富帶頭人楊勝值刻苦專研養豬技術,投資15萬元建起了標準的養豬場。目前,養殖場內的生豬存欄91頭,年出欄250頭,年均純收入5萬余元。
在新的村黨支部及村民委員會的帶動下,三多村目前已實施50畝反季節蔬菜,竹蓀種植50畝,還計劃實施種植350畝山核桃、650畝藍莓。(黃沙 陸再朗)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