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外樹發展形象、內增發展動力、濃厚發展氛圍,最大限度優化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促進招商引資,推動地方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今年以來,黔東南州以尋標—對標—定標—達標“四標”為抓手,以千戶企業評政府、萬名干部評窗口、社會各界評環境“三評議”為杠桿,強力推進發展環境創優工程,著力打造四個最優發展環境。
一是圍繞權力規范運行,著力打造公開透明、廉潔高效政務環境。認真按照“分步實施—統一進駐—規范提高”的工作思路,推進政務服務中心、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建設工作,提高了政務公開透明度,行政審批事項的監督管理落到實處,實現了公共資源集中統一公平交易,截止10月中旬,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成交金額已突破20億元大關。按照“簡”、“優”、“限”原則,走出去尋找先進發達地區最優標準,深入推進行政審批權力清理。全州共清理出規范性文件4013件,其中:廢止1195件,宣布失效1229件,廢止失效比例占60.4%;確認繼續有效1346件,擬修改243件。
二是圍繞行政效能提升,著力打造便商利民、方便快捷服務環境。以現代科技手段為支撐,在全州建立起了連接有序、融匯共通的電子政務網絡,通過推行網上咨詢、預審和審批服務,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務。按照“招得來、留得住、能致富”的原則,各縣市相繼出臺了“全程代辦”、“綠色通道”、“聯審聯批”等工作機制,深受廣大客商的歡迎。同時,在客商子女就學、家屬安置、員工社保、醫療服務等方面積極探索創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營造了親商、護商、安商的良好氛圍。如鎮遠縣嚴格規定各中小學校對客商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讀書就學,對符合規定、手續完備的,做到隨到隨辦,現場辦結,確保客商及外來務工人員與本地學生享受同等待遇。
三是圍繞社會和諧穩定,著力打造依法辦事、公正文明的法制環境。各縣市不斷創新社會管理加強矛盾源頭預防工作,及時有效地化解了一批征地拆遷、勞資工傷、土地權屬等糾紛,維護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如臺江縣深入實施“三進農戶”(干部進農戶知民情、政策進農戶釋民疑、服務進農戶促民意)和“能動司法,創建和諧鄉村”活動,及時有效地化解了一批矛盾糾紛,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注重加大行政執法人員的教育培訓力度,不斷提高行政執法隊伍業務素質和服務意識,做到在執法中服務、在服務中執法。如鎮遠縣、黃平縣開展的“和諧司法、促進和諧”、“政法干警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活動”等活動,有力地促進了行政執法的規范化、制度化。在依法保護各類市場主體合法權益方面,嚴格執行涉企檢查備案制度,凡到企業開展檢查活動,必須先到同級紀檢監察機關備案,嚴禁到企業亂檢查、濫檢查,影響企業生產發展。并嚴肅查處損害發展環境違法違紀方面,對損害發展環境的違紀違法案件,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手軟姑息。
四是圍繞健康有序運行,著力打造誠實守信、安全和諧市場環境。各縣市采取完善制度建設、加強誠信網絡平臺建設、開展評先評優等活動促進誠信體系建設。如凱里市出臺了《打擊惡意拖欠金融機構債務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的意見》等文件,形成制度完善信息系統,建成了506戶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建立了2個信用鄉鎮(街道)和82個信用村。在整頓規范市場秩序方面,各縣市深入各旅游景區(點)、星級賓館、旅行社,對虛假旅游廣告、削價無序競爭、“黑車”、“黑導”等行為進行嚴查,開通24小時舉報投訴電話,建立社會監督員隊伍。在打造多元金融市場方面,各縣市在建立健全誠信開放的金融生態環境方面積極探索,成立了擔保公司,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并舉辦銀企洽談會、項目推介會,促進了銀企的合作溝通。在培養人才方面,積極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規劃,加大對勞動者技能和素質的培訓,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和人才的合理流動,為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如丹寨縣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將縣職業技術學校與縣內企業合作,把企業培訓搬進學校,把課堂實踐設在車間,讓學生在實踐中盡快掌握生產技術,并到企業就業。
通過積極打造最優發展環境,現黔東南各類配套服務、優惠政策逐步健立完善,招商引資服務質量明顯提升,服務環境向最優方向不斷深化發展,招商引資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截止9月底,全州累計引進項目1213個,同比增長68.01%;投資總額3733.91億元,同比增長13.81%,占全年簽約資金目標任務4500億元的82.98%。到位資金493.5億元,同比增長95.28%,完成前三季度序時目標任務的106.82%,占全年到位資金目標任務的83.64%。(州監察局)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