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7月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啟動以來,錦屏縣堅持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扎實推進新農保各項工作,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截止10月底,全縣新農保參保人數達98951人,綜合參保率為90.28%,占州政府下達任務數的100.31%。其中16-59周歲參保率87.7%,60周歲及以上參保率達100%;2012年1-10月全縣新農保個人繳費672.5萬元,上級撥入基礎養老金1254.5萬元,發放養老金1268萬元,23305名60歲以上老人享受養老待遇。
調查摸底到位。自2010年10月縣人民政府向上級主管部門積極爭取成為全省第三批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縣以來,全縣上下就緊扣“全州第三批實施縣第一家啟動、全州第三批實施縣第一家發放、讓廣大群眾第一時間受益”的工作目標,未雨綢繆、超前謀劃新農保試點的前期準備工作。為全面摸清我縣農業人口結構,扎實為開展新農保工作做好準備,我縣于2011年上半年組織了全縣勞動保障信息員、協管員、各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負責人共計400余人,開展了5期為期10天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員入戶調查培訓。并條取包村到戶的辦法,著重對農村居民人數,年齡結構及分布深入開展調查摸底,做到“村不漏戶、戶不漏人”,經核實統計我縣農業人口總數為19.6萬人,符合參加新農保條件的人數為10.96萬人,其中16-59周歲應參保人數8.63萬人,60周歲及以上應參保人數2.33萬人。
組織保障到位。為扎實推進全縣新農保工作,以最強有力的組織保障確保黨中央和國務院這一德政惠民工程落到實處、讓更多的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縣政府辦、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縣財政局主要負責人為副組長,相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并下設辦公室在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具體負責我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根據上級相關文件精神和結合縣實際,制定了《錦屏縣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實施方案》(錦府辦發〔2011〕163號)。《方案》在與上級相關政策相符的基礎上增加了以下三方面的內容。一是農村獨生子女夫婦、兩女結育夫婦參保繳費,縣人民政府按照個人繳費最低標準的50%為其繳納,即政府代繳50元。二是縣人民政府對現任行政村(社區)已參保的“村兩委”成員實行養老保險補貼,經年終考核合格后其補貼金額按支書、主任每年100元/人,文書、計生專干按每年80元/人,副支書、副主任按每年50元/人,委員按每年30元/人的標準進行補貼,補貼資金全部記入受益人個人賬戶。三是對于選擇較高繳費標準檔次的城鄉居民,縣政府補貼相應增加5—15元的個人賬戶儲存額,對于繳費年限超過15年的農村居民,縣政府相應增加基礎養老金,繳費年限超過15年小于或等于20年的參保人員、每增加1年加發1元基礎養老金,繳費年限超過20年的參保人員,每增加1年加發2元基礎養老金。
工作措施到位。我縣高度重視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把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與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考核。一是及時成立機構,提前落實編制和人員。為確保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順利開展,落實15個鄉鎮勞動保障所人員編制108名。鄉鎮勞動保障所在原有人員的基礎上,近2年來又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工作人員41名,同時明確各鄉、村協管員和信息員人員和工作職責。全縣形成“縣、鄉、村”三級均有經辦機構、都有人員抓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的良好局面,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二是落實辦公場地。為滿足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的需要,縣級經辦機構落實了專職辦公室和辦事大廳。三是經費保障到位。縣財政配套資金已納入財政預算,落實工作啟動經費30萬元。
宣傳發動到位。為切實抓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宣傳工作,縣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領導小組辦公室印制了“錦屏縣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問答”、“致全縣廣大農民朋友的一封信”、“致全縣干部職工的一封信”等資料;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采取“四定”(即:定人員、定任務、定時間、定標準)措施,充分運用報刊、廣播、電視、手機短信、工作簡報等宣傳載體,進行全面廣泛宣傳,做到“電視有畫面、廣播有聲音、報紙有文字、手機有信息、每村都有宣傳標語(畫)、每戶有宣傳(單)冊”,組織專門力量抽調專人,進村入戶,采取發放資料、書寫標語、媒體宣傳、懸掛橫幅、政府網站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新農保政策,最廣泛、最充分地激發和調動適齡群眾積極跳躍參保的熱情。把參加新農保的好處、實惠宣傳到戶、到人,使新農保政策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積極引導廣大群眾自愿參保,變“要我參保”為“我要參保”的氛圍。同時,根據工作需要還印制了相關業務表格以及“錦屏縣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繳費登記證”、“錦屏縣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領取證”,促進了各項工作有序開展。(龍本林 龍令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