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苦孩子,今朝捐百萬。” 11月16日這條爆炸性新聞在黃平縣谷隴鎮不徑而走,很多人不相信昔日一個撿煤渣打柴賣的苗族姑娘,會捐一百萬元來為家鄉辦學。一百萬啊,要撿多少廂煤渣,要流多少汗水,才能換來一百萬,但在今天卻成了一個不爭的事實。
“是啊,這可是黃平有史以來第一筆自已心甘情愿捐得最多的汗水錢。”
“她真是樂善好施的仁人啊。”
……
在谷隴籍香港人士楊娟捐建谷隴幼兒園簽約暨教學樓奠基儀式上,人們紛紛地議論著。
就在當天早上,楊娟一路顛簸,從香港來到黃平縣谷隴鎮,將多年來用汗水積累起來的100萬元財富,無償地捐獻給了谷隴鎮,用來修幼兒園,為家鄉的孩子們送去了她一片真誠的愛。
她為何鐘情于谷隴?
為何這般出手大方?
捐款的目的是什么?
……
帶著這些問題,筆者走訪了楊娟的叔叔、叔媽等親人朋友,電話采訪了楊娟本人。斷斷續續的聲波匯成了一首楊娟壯美人生的交響曲。
童年時期 除了淚水是汗水
楊娟,一個令人想象的名字,一個令人值得尊敬的人。她從小出生在谷隴鎮一個貧寒的苗族家庭。童年,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時段,但對出生于大山里的楊娟來說,卻是艱苦無助的晦澀童年。楊娟很不幸,剛一出生,父親因母親生了五個女孩而離家出走,沒爹的家庭,是一個殘缺的家庭。楊娟跟著母親和外婆艱難度日,在她童年的記憶中,有的只是滄桑和淚水。
為了生存,她每天白天上學,晚上跟著外婆去十幾里外的火車站撿煤渣。在學校里,她常常受到同學們的欺侮,有的同學戲稱她為“煤渣孩”,個別老師也對她另眼相看,甚至連一些集體活動也不讓她參加。
在火車站廢煤渣場里,楊娟用肉手代工具在煤渣堆里刨來刨去,堅硬的煤渣在她細嫩的手上劃開一道道口子,她忍著傷痛,咬著牙堅持著,烏黑的煤渣填堵著她流血的傷口。汗滴順著她那小小的臉頰滴落下來,她用烏黑帶血的手一抹,整個人變成了一個非洲的災民。她為了掙到更多的錢,每晚要從煤灰渣里撿出一百多斤未燒透的煤渣,撿一百多斤這樣的煤渣要翻幾千斤燃過的煤渣,其艱辛可想而知。有時,楊娟背著一袋煤渣一步一步的挪動著她那瘦小的雙腿,實在走不動了,就叫她外婆停下來休息一下,大口大口地喘著氣。這樣的日子,一直伴著她直到外婆去世。撿到之后當天還要抬到街上賣給飲食攤點老板,一百斤煤渣賣二元錢。當時的二元錢能買4斤大米,她們就先買下一天吃的大米,剩下的錢就存下來。有時候好心的火車駕馭員叔叔看著她天天如此的辛苦,便動了惻隱之心,送她一兩鏟煤,她笑著謝謝叔叔,純真的笑容是那樣的天真,比天上的云朵還要燦爛。
然而“屋漏偏逢連天雨,行船單遇頂頭風。”爹出走后,迫于生活的無奈,娘不得不重新嫁人,楊娟隨改嫁后的母親在繼父家住,但繼父家貧脾氣暴,逼得楊娟被迫離家出走,再一次成為無依無靠的流浪兒。在她最困難的時候是她叔叔、叔媽收留了她,為她找到了一份工作。
童年時間的楊娟爹走娘嫁人,苦難而心酸,除去淚水就是汗水。但艱苦壓抑的生活,沒有使楊娟變得頹喪,反而使她變得更加的自信和堅強,為她以后的人生積淀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艱苦創業 除了苦難是磨難
1992年初春,楊娟揣著平日積累的五百元錢,毅然踏上了南下的列車,幾經周折,終于來到了海口市,通過老鄉的關系,在一家房地產公司找到了一份打雜的工作。公司包吃包住,雖然住的是廚房,拿的是500元的月工資,但對剛剛從窮鄉僻壤來的楊娟來說,已經很滿足了。
好景不長,三個月后,楊娟打工的老板房產被查封了,楊娟沒有地方呆了,一時間手足無措,只好跟公司一位姓汪的小姐到一家美容院打工。在美容院里面,楊娟賣力地洗衣、做飯、學技術,但收入甚微,倔強的楊娟開始了她的長遠計劃,白天去學駕照,晚上在美容院做工。一天晚上,老板的老公對楊娟說:“跟著我,一個月給你三萬元。”說著便開始動腳動手,楊娟條件反射地沖出門外,她忍不下這種恥辱,也不甘愿名聲受辱,毅然離開了這家美容院。
楊娟的朋友小汪聽說了楊娟的遭遇以后,通過關系幫楊娟找到了一家建筑公司做勤雜工,開車送管理人員跑工地。
那是一輛破舊的面包車,跑在路上經常出毛病,車一壞,管理人員就嚷嚷,而楊娟則像修理工一樣挽起袖子,爬到車子底下修理起來,等她爬出來時,已兩只手油污污。由于她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很快被老板重用,讓她負責公司辦公室的日常工作,并與外面接洽一些小生意。隨著工作的逐步開展,楊娟感到自己的知識不夠,于是她報名參加了海南大學夜大經濟管理班的學習,掀開了她人生新的一頁。
楊娟不僅勤奮好學,在人格魅力上也讓很多人深深地折服。有一次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連員工的工資都發不出來,已有不少員工另攀它枝了,留在公司里的員工,也有不少在待機外出。就在這期間,公司急需一萬元運轉資金,老板急得團團轉,沒有人肯再借錢給他。楊娟知道這事后,多方籌集并將自己多年積蓄的一萬元幫助公司渡過了難關,老板感動得淚流滿面。就是這一萬元挽救了公司,也增加了楊娟在人們心中的美好形象。
“要立得住腳,必須自己當老板。”楊娟在打工的過程中逐漸明白了這個道理。于是聰明伶俐的她,開始另謀他路,起初因為沒有資本,她只能開一家小服裝店,服裝店雖小她也視如生命,認真打理,有時忙得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累得身上直發抖,但一想到家里的母親,不服輸的她,又拼命地工作起來。生意逐漸做得熱火起來。后來做服裝生意的人多了,她又改行做其它生意。1996年,她通過多方努力成立了屬于自己的琪美工程裝飾有限公司,開始了她具有人生轉折意義的新起點。前程有了奔頭,但也帶來了更大的苦累,一個女孩子,在外創業的艱辛,很多人是無法體會得到,沒人幫忙、沒人理解、沒人交流,聯系業務、購買原料、組織施工,全部都落在楊娟一個人肩上,壓得她喘不過氣來。
盡管如此,公司的第一筆生意還是沒有做成。與她簽訂合同的那幢別墅的主人,并沒有馬上答應將裝飾工程交給她做,而是吊著胃口,隔三差五地約她去喝茶、跳舞,終于有一天提出無理的要求,楊娟不為利而壞了名節,毅然吐甩了到口的肥肉。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筆工程接下來了,公司凈賺了20多萬元,楊娟心里不知是感動還是激動,仰天對著自己的家鄉大聲地喊哭:叔叔,我成功了!
是的,我們都為楊娟的成功而感動,她的創業沒有歡歌和笑語,只有苦難與磨難。從而也使她更加感恩于家人,更加感恩于故土,更加感恩于社會。
捐資百萬 除了奉獻是貢獻
楊娟沒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之中,更多的是增加了一份對家鄉的擔待。她時刻想著生她養她的地方,想著她童年時代的艱辛。1997年,楊娟遇到了北京電影制片廠的劇作家田地和導演左辛會,由此萌生了拍攝一部宣傳希望工程的電影的念頭,沒有錢她就用自己辛苦積累的50萬元血汗錢來拍,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劃,電影劇《阿娟》攝制組在北京電影制片廠成立。楊娟擔任主演和制片人,并演唱主題歌。
1998年2月16日,攝制組在貴州鎮遠開機。
經過艱苦的拍攝,《阿娟》這部電影終于登上了銀幕,這部電影既引起了人們對山區落后教育的思考,也將貴州美麗的山水推向了世界。成功的背后,飽含著楊娟更多的心酸與淚水。在拍攝過程中,她的母親重病在床,而楊娟因拍攝工作太忙,沒能顧得上去看望,在母親臨終前的20多分鐘才見到她,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遺憾。
家鄉,無論何時何地永遠是楊娟牽腸掛肚的地方。遙望著天上的月亮,她時常會想起家鄉的親人,想起曾經那破破爛爛的教室,想起那一雙雙對知識渴求的雙眼,楊娟決定要到自已的家鄉谷隴鎮大坪村去看看。那里,山路崎嶇,環境閉塞,經濟落后;那里,孩子的艱苦生活、學習條件成為許多人的牽掛。11月16日,遠在香港的她一路顛簸,到家鄉谷隴鎮送上100萬元資金幫助當地修建學校。
100萬元,這一數字,凝聚著她無數個日日夜夜的辛汗;
100萬元,這一數字,寄托著她對孩子未來的期望;
100萬元,這一數字,詮釋了她對家鄉那片濃濃的鄉情;
100萬元,是自己的辛苦勞動錢,這樣的人,在中國,我們可以屈指可數。在黃平,她可是第一個……
在簽約暨教學樓奠基儀式上,黔東南州副州長潘亮說:“我知道楊娟不是最有錢的人,但她的精神足以證明,她是最富有愛心的人。非常感謝楊娟女士為家鄉的捐獻,她的這一善舉,將感動和帶動更多在外發展的成功人士,伸出援助之手,獻出更多愛心,為建設家鄉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感謝家鄉養育了我,家鄉的建設時刻牽動著我,支援家鄉,回報家鄉,是我的拳拳愛鄉心愿。我希望谷隴幼兒園能在明年“六一”兒童節投入使用,屆時,我還將帶著我的愛心團隊前來看望全體師生們,再捐資把幼兒園所需的教學設施給添置好,讓家鄉的孩子們在嶄新舒適的學校里快樂學習、健康成長。”楊娟動情地說。
沒有過多的語言,也沒有過多的姿態,一個平常的捐贈儀式,一個平談的問候,卻抒寫著一個不平凡的壯舉,詮釋著人間最大的真愛。通過對揚娟女士的采訪,我深深的感到中華民族的高尚美德在一個平凡女子身上得到充分的體現與傳承,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但短暫的一生卻又可以發出燦爛的光芒,楊娟就是這樣一個用生命追求希望的人,我們祝愿她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楊戴彰)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