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3月7日晚來到貴州代表團駐地與代表座談交流。溫家寶表示,貴州要進一步堅定發展的信心,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發揚“艱苦奮斗、不怕困難、攻堅克難、永不退縮”的貴州精神,拿出“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工作干勁,堅持不懈艱苦創業,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圖為溫家寶總理與貴州代表握手。中新社發 白熒 攝
“‘凱里市’的代表來了沒有?我想了解雷公山的情況。”中國總理溫家寶于日前來到貴州代表團駐地與代表座談交流時問起當年調研那戶青年農民的情況。對總理的詢問,當年的貧困戶余海富夫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請幫我轉告總理,感謝總理還記得我們苗家老百姓,告訴他老人家,我們一直記住他的話,現在不僅脫了貧,還致了富,過上了好日子,叫他老人家放心!
今年49歲的余海富從當年的小伙子變成了中年人,歲月把生活的滄桑刻錄在他逐漸變得蒼老的臉頰上。提及當年往事,這個苗族漢子告訴記者,現在日子是過得寬余了,但回想起過去的窮日子,還心有余悸!余海富的妻子李衛花說著說著過去的苦日子,眼淚就不由自主的落下來。
在老余家,余海富家有四兄弟,他排行老二。1991年春分家時,就分得到兩小間吊腳樓和六分多的薄田。“屋子小得只能說,有個容身之處就滿足的地步;飯也是吃不飽的,洋芋、紅薯和包谷是當時的主食。”余海富告訴記者。他的妻子李衛花含著眼淚說:“那時候我家在村里是最苦的人家,最大的希望就是有一天能得到飽飽的吃上白米飯,想吃多飽就吃多飽!”
1997年12月下旬的一天,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專門聯系扶貧工作的溫家寶來到了貴州省雷山縣郎德鎮下郎德村一組余海富家。當地的政府官員告訴記者:“那時候,因為窮,余海富家變成了總理看望慰問的貧困對象。”
“記得當時很緊張,感覺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李衛花說,“當時家里窮,就是木板凳也沒有幾根,我們是紅著臉坐下來的!”被溫家寶問及家里的情況時,余海富才鼓起了勇氣來回答:“我們種了一些果樹和葡萄,在葡萄下面套種一點魔芋,在土里種一些姜,平時也去打打短工,我家一家人就靠種的這一點魔芋、姜和我打的短工買米、買油鹽。”當問到為什么不去打工時,余海富對總理說出了心中的看法:“外出打工不是長遠打算,在家只要多動腦筋,多學些種養殖技術,通過誠實的勞動,也能致富。再說,我們夫婦出去打工了,孩子沒有人管,沒有人管他們就會輟學,輟了學就沒有知識,沒有知識就沒有技術,與我們現在的情況沒有什么兩樣。我們的苦,就苦在沒有文化沒有技術上,政府天天在宣傳說‘再窮不能窮孩子’,過去由于窮,我們讀不上書,我們這一代已經苦了一輩子了,我不想讓我的孩子也像我們一樣苦。我要在家創業,走好種養殖致富路子,還能管好孩子,叫他們讀上書,為他們的生活鋪好路。我現在雖然窮,但這才是我的想法。”
余海富剛說完話,溫家寶便站了起來,握著余海富的手說:“好,你雖然現在生活貧困,但你是有遠見,你的想法是對的,要好好學一至二門農業實用技術,選準脫貧致富路子,好好的發展,你會富裕起來的。”
總理的一句話就像一盞燈,一下子照亮了余海富的心。余海富突然想起自己在州府凱里打工時看到一湖南人在工地旁種葡萄,三年就結果致富的事來。“我會富裕起來的,不只為自己,更為溫總理的囑托。”
正是靠著種植葡萄,余海富夫婦走上了致富路,現如今住在四層小樓的余海富說:“如今,縣里加大發展旅游業,可以借這個東風,搞葡萄品嘗銷售,發展參與式體驗游,增加葡萄的附加值。”
生活變得富裕了,這是余海富想不到的;更讓他想不到的是,過去了這么多年,總理還一直惦記著他生活的疾苦,這讓他非常非常感動。臨走時,余海富夫婦不停地對記者囑咐著:如果有可能,請一定幫我轉告總理,我脫貧了,讓他老人家放心!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