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線訊 扶貧生態移民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為了消除貧困和保護生態而做出的重大戰略舉措,是從根本上解決我省150萬居住在生態環境脆弱、生態區位重要、自然條件惡劣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發展問題的重大民生工程。
在昨天召開的全省扶貧生態移民工程啟動大會上,三都自治縣、大方縣和丹寨縣作了典型發言。這三個縣在實施扶貧生態移民工程中,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總體要求和扶貧生態移民工程實施原則,立足縣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緊緊圍繞“二加一推”和“三化同步”的戰略目標,強化措施,把扶貧生態移民工程和推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為改善移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以及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提供了堅強保障。
現把他們的發言摘刊出來,以饗讀者。
三都自治縣: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小城鎮
在扶貧生態移民工程實施中,三都水族自治縣緊緊圍繞以加快實施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帶動戰略為突破口,積極探索新時期扶貧生態移民工程新途徑。
一是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加快推進民族文化旅游小城鎮建設步伐。三都自治縣境內自然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達65%,民族文化獨特而底蘊深厚,水族端節、水書習俗、水族馬尾繡均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然生態環境優美,旅游資源豐富,有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都柳江省級風景名勝區、水各卯文化風情園、姑魯產蛋崖國家3A級旅游景區,是我省優先發展的南部綜合旅游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荔波世界自然遺產地和“黎從榕”(黎平—從江—榕江)民族生態旅游區的結合部。
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優勢為走一條富有民族特色的城鎮化道路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為此,三都自治縣秉承“景城互動”的發展理念,在城鎮規劃中充分融入旅游元素,特別是民族特色建筑風格,將“宜居”、“宜業”、“宜游”有機結合起來,整體包裝打造。今年,三都自治縣將借助實施扶貧生態移民工程之機,以建設周覃、普安兩個小城鎮的特色民族風情一條街為重點,全力打造扶貧生態移民示范亮點。在周覃、普安兩鎮分別規劃建設安置移民186戶920人和70戶350人。其中在周覃擬建設以水族民居為主、布依族民居相結合的特色民族文化風情一條街;在普安以建設苗族民居為主、水族布依族民居相結合的特色民族文化風情一條街。并以此為契機、以此為帶動,通過分步、分批實施,使每個小城鎮都有獨特的支撐亮點,建成各具地域特色的生態文化旅游小城鎮。
二是切實強化工作措施,高標準高質量建設生態移民特色一條街。為切實抓好2012年扶貧生態移民工程,三都自治縣將在強化措施上下功夫。一是統一建設標準,突出民族特色。在房屋的設計上,統一施工設計圖紙,外形主要以桿欄式建筑為主基調,突出各鄉鎮民居特色建筑風格。目前,三都自治縣的兩個安置點征地、道路建設規劃、施工效果圖及房屋設計已完成審查,移民街道路及水、電等基礎設施正在緊張建設之中,農戶房屋將于今年6月初陸續開挖基礎。二是嚴把質量關。在扶貧生態移民工程實施過程中,嚴格控制工程建設質量。對單項工程,在動工前,先進行施工設計、工程量及工程預算審定,然后采取招標或邀標的方式確定施工隊伍。在每個工程點選派1至2名以上技術人員把關,縣政府及行業主管部門將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工地進行巡回檢查。對關鍵施工環節如基礎、布筋等隱蔽工程由技術部門現場檢查簽字合格后,才能進入下步施工。加強工程各技術環節的管理,確保工程質量關。三是抓好資金籌措,細化管理工作。為確保今年底實現移民農戶搬遷入住。三都自治縣將采取多渠道籌集移民街公共工程建設資金,對建房經濟條件困難的農戶,由縣鄉協調領導小組負責幫助協調金融機構為移民戶提供3~5萬元的貸款;在移民住房建設工程上,采取交納建房進度和質量保證金的方式,與農戶簽訂相關協議,以此保障搬遷戶的自籌資金到位,確保工程實施進度和質量。四是廣泛宣傳,動員全民參與。為使長期居住在邊遠山區群眾消除守老祖業的落后思想,充分認識到黨和政府對貧困山區群眾的關心與照顧,自覺自愿申請報名搬遷,加快推進特色小城鎮建設步伐,三都自治縣將通過采取在鄉、村兩級召開會議、電視廣播、宣傳標語等形式廣泛宣傳扶貧生態移民搬遷和建設民族特色一條街等相關政策,在全社會形成積極配合、全力支持和參與該項工程建設的良好氛圍。
三是突出特色產業培育,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只有培育優勢產業,才能增強小城鎮的綜合經濟實力,實現城鎮的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增強小城鎮的發展后勁。在抓好扶貧生態移民工程的過程中,三都自治縣把小城鎮建設和民族文化旅游業的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結合鄉(鎮)交通區位優勢、產業構成等要素,準確定位未來一個時期的產業發展方向,立足地方支柱產業、特色產業進行篩選和培育,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商貿、旅游、農產品深加工和手工藝品制作等第三產業。在周覃鎮特色民族一條街規劃建設上,支持、引導和鼓勵農戶以水族馬尾繡、水族布依族服飾工藝品傳承、加工和土特產品銷售為主,兼以發展特色食品加工及餐飲業;在普安鎮特色民族一條街規劃建設上,支持、引導和鼓勵農戶以苗族銀器、蘆笙、鳥籠和本地水族、苗族、布依族服飾等工藝品傳承、加工和土特產品銷售為主,兼以發展地域特色食品加工及餐飲業。圍繞建設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小鎮目標,充分開發利用和挖掘保護民族文化資源,開發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加快鄉(鎮)村經濟快速發展,拉動民族特色城鎮建設實現跨越發展。
扶貧生態移民工程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三都自治縣將立足縣情,科學規劃,扎實推進,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促進移民安居樂業,塑造三都自治縣“珠江源頭綠色生態之都”的新形象。
大方縣:“五個結合”促發展
扶貧生態移民工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綜合工程,也是一項事關長遠發展大計的惠民工程,為確保移民能夠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有保障,大方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精心布局,合理規劃,積極探索扶貧生態移民工程的新模式、新方法、新思路,著眼長遠、注重統籌、整合資源,強化部門聯動,傾力打造扶貧生態移民工程新亮點,形成多方配合、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為此,大方縣將立足縣情,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大功夫,實現“五個結合”,把扶貧生態移民工作抓好抓實。
一、在統籌規劃、整合項目上下功夫,實現扶貧生態移民工程與生態文明家園建設有機結合。圍繞畢節試驗區生態文明家園建設,在扶貧生態移民工程項目建設中,以生態文明家園建設為引領,全力打造特色新農村。一是統籌規劃,整合新農村建設資金330.4萬元、危房改造項目資金160萬元,打造具有黔西北民居風格的生態移民安置點,實現每戶都有一個門面(攤位),解決搬遷群眾生產生活的后顧之憂。二是協調財政“一事一議”的補貼項目資金320萬元來解決移民安置點的連戶路及院壩等基礎設施的硬化,著力改善人居環境。二、在整合產業、致富增收上下功夫,實現產業發展規劃與扶貧生態移民工程有機結合。進一步加大產業培植和產業整合力度,把培育增收致富產業發展擺在首要位置,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拓寬就業、增收渠道,實現搬遷群眾發展有基礎、致富有保障。一是文閣鄉海壩村田壩組安置點結合自身地理環境和資源條件,通過招商引資1340萬元建成1.8萬畝的天麻、中藥材生產基地及加工廠1個,預計今年將實現產值8000多萬元;簽約資金1000萬元的桶裝水廠即將開工建設;引資1000萬元的建筑材料加工廠和500萬元的套裝門生產廠已進場征地。達到了移民發展有基礎、致富有保障的目的。二是雙山鎮200戶1000人的生態移民安置點,整合農牧局、煙草公司的產業項目,以公司+農戶+合作社的經營模式,不斷發展壯大辣椒、烤煙等傳統經濟作物產業,延長產業鏈,使安置點群眾能夠增收致富。三是鳳山鄉72戶295人的羊巖村安置點,按照“資源整合、優勢互補、龍頭帶動、體現特色、整體推進”的原則,以萬畝草場為依托,發展生態觀光畜牧業。同時,充分發揮煤炭資源優勢,利用煤礦企業龍頭帶動作用,解決搬遷群眾的就業困難問題。
三、在整合資金、突破瓶頸上下功夫,實現基礎設施建設與扶貧生態移民工程有機結合。今年,為進一步完善4個安置點群眾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縣委、縣政府整合項目資金,突破制約發展瓶頸,不斷加大對生態移民安置點水、電、路等配套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一是整合項目資金64.2萬元實施飲水工程建設,解決473戶、2646人飲水困難;二是整合資金117.57萬元新建移民街道1.25公里;三是整合資金82萬元用于農網改造配套項目;四是在充分發揮政府協調、組織、服務作用的基礎上,堅持市場引導,鼓勵、支持有實力、有前景的企業參與安置點的開發建設,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資格局。目前,已累計整合各類項目資金近9000萬元。
四、在整合城鎮化項目資源上下功夫,實現小城鎮建設發展與扶貧生態移民工程有機結合。針對全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城鎮化率僅28.5%這一現狀,按照城鎮化帶動戰略要求,將實施扶貧生態移民工程項目和小城鎮規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推進城鎮化建設。一是改變以往“插花式”分散安置為具有黔西北民居風格的“花園式”集中安置;二是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的要求,打造“規劃先行、功能齊備、設施完善、生活便利、環境優美、保障一體”的集約化安置點;三是整合農貿市場、小城鎮建設資金2100萬元用于生態移民安置點配套建設。
五、在依托生態資源發展旅游上下功夫,實現扶貧生態移民工程與旅游產業發展的有機結合。按照“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旅游帶動、體現特色、整體推進”的原則,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把安置點建成宜居、宜游、宜商的新集鎮。一是整合資金1500萬元在文閣鄉海壩村著力打造以旅游產業為依托,以地方民族特色為出發點的新村寨,大力發展農家樂和鄉村觀光旅游業;二是建立不同區域、不同規模、不同特色、不同模式、不同功能的新型安置點旅游線路板塊,強化鄉村旅游與生態移民安置點的結合,把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生態建設項目、旅游產業發展項目,向新型生態移民安置點傾斜延伸。
扶貧生態移民工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任重道遠,縣委、縣政府將一條心、一個調、一股勁,把思想統一到發展上,把心思集中到發展上,把力量凝聚到發展上,不懈怠、不折騰,用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將扶貧生態移民工程建設成為組織滿意、群眾滿意的民心工程,為大方縣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作出新貢獻。
丹寨縣:加快工業園區建設保障就業
按照省委、省政府扶貧生態移民工程建設總體部署,丹寨縣緊緊圍繞“規劃覆蓋城鄉,縣城(園區)承載為主,鄉鎮所在地及中心村為輔”的工作思路,空間對接,服務“三化”同步推進的要求,以強力推進金鐘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穩定解決移民群眾創業就業困難為保障,助推扶貧生態移民工程建設,力爭早日脫貧致富。
一、加快開發區建設步伐,創造充足就業機會。去年7月,省政府批準建設丹寨金鐘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10.85平方公里,首期開發建設面積5平方公里,起步期面積2平方公里。丹寨縣把加快開發區與老城區、新城區三位一體互動開發、互補開發、互促開發,提供充足就業機會作為實施扶貧生態移民的基本保證。經過近一年的努力,丹寨縣城南大十字和金鐘、長興大道“十字”路網骨架基本成形,區內5平方公里“三通一平”即將完成。依托開發區建設,制定優惠政策,打造優良環境,大力招商引資,特別是圍繞興富祥裝備制造、溢鵬木業、喜湘聚等一批重大企業,推行“園中園”招商,給入駐園區的投產企業充分的自主權,由企業自主策劃、挖掘、包裝、引入上下游產業和企業,全力打造機械裝備制造園、木業園、中小企業創業園、浙商輕工業園、食品工業園等園中園,聚集企業發展,延長產業鏈。目前,開發區落戶企業44個,總投資214.22億元,開工建設28戶,開工率63.6%。開發區建設和企業用工為搬遷移民提供了充足的就業崗位。在今年啟動的老八寨村和卡拉村1500人扶貧生態移民工程中,丹寨縣把移民后續就業保障放在首位,將搬遷安置點選擇在距開發區核心區0.5公里處,讓移民對象充分享受開發區水、電、路、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實現就近穩定就業。
二、推動企業發展,提供就業保障。一是以企業帶動扶貧生態移民,扶貧生態移民服務企業為目標,在引進項目時重點選擇環保型、勞動密集型項目,為移民對象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二是支持企業發展壯大,出臺《關于鼓勵國內外投資商到丹寨投資的若干規定》,從建設用地、財稅、服務、獎勵等方面支持企業發展和減輕企業負擔,確保項目引得進、能開工、早投產。目前,開發區內開工建設企業28戶,其中九鼎鋼、喜湘聚、溢鵬木業等8戶企業已投產,解決了3500人就業。隨著丹寨金鐘經濟開發區建設的不斷推進,預計到2015年將建成年產值300億元以上的經濟開發區,可提供就業崗位35000個,完全滿足規劃期內移民搬遷安置就業需求,為丹寨縣實施戰略移民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積極開展后期培訓,提升發展能力。今年,丹寨縣計劃開展就業培訓5650人次。一是建立企業人才培訓機制。采取“廠中校、校中廠”的培訓模式,在縣職校開設企業人才培訓班和移民就業培訓班。根據企業需求,定向培養企業人才和提高上崗人員業務技能,確保穩定就業,逐步實現農民變工人、村民變居民,企業增效、農戶增收的目標。二是加大再就業培訓。將移民對象列入陽光工程、婦女創業技能等項目培訓計劃,在扶貧中扶志、扶技、扶智,引導和指導搬遷對象轉變從業方式,將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提高再就業能力,實現整體脫貧。同時,對初中畢業未考入高中、高中畢業未考入大學的移民子女,安排到縣職校免費享受兩年技能教育培訓;對有一技之長的移民對象,通過開發區向企業推薦直接就業;對移民中的“4050”人員,采取在開發區、縣城區開發公益性崗位的方式安排就業。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為農民工搭建創業平臺。一是建立農民工創業園。在開發區內規劃100畝土地專門用于農民工和移民對象創業,建設開發區民營企業創業園,培育民企創業龍頭。二是出臺扶持政策。出臺《丹寨縣大力鼓勵和扶持農民工就業創業意見》,通過放寬創業準入條件、稅收優惠、工商免費和社保補貼、就業再就業等扶持政策,鼓勵農民進城就業創業;實施租售結合的“1個就業崗位+1套住房”優惠政策,鼓勵、支持農民工進城買房、進廠就業,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企業用工需求,增加城市人口;采取開發區廠房零租金、稅費政府三年零收益、服務零距離、職業培訓帶薪并零收費等政策措施,拓寬創業渠道。同時,對已創辦企業的移民對象,只要符合微型企業扶持條件,都按照丹寨縣《關于扶持微型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3個15萬元”政策優先給予支持。通過政策扶持,全面實現“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有保障”的目標。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