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一把忠實的標尺,衡量著春潮漫卷的黔東南十年的跨越發展;時間是一輛永不停歇的列車,承載著勃勃生機的苗鄉侗寨向前邁進科學發展的輝煌里程。
過去十年,美好黔東南交出了靚麗答卷,苗侗兒女們有目共睹、銘記在心。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是黔東南經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十年,是改革開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得到明顯改善的十年,更是社會政治安定祥和的十年。這一切,離不開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離不開全州廣大干部群眾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解放思想、苦干實干、奮力拼搏和銳意進取的努力。神奇、魅力的黔東南,在闊步前行的征程中發出科學發展的回響。
輝煌——黔東南實力站上新高度
2011年,首府凱里市實現生產總值96.3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0億元,財政總收入首次突破20億元,在全省增比進位綜合測評排位中躍升至第5位。凱里市加快了奮力趕超的步伐,努力建設獨具苗侗文化特色的國際濱江旅游城市。第三批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成功獲取,老齡補貼、城鄉社保、普高教育正全面展開。
這只是全州在跨越發展中的一個縮影。過去十年,黔東南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全力加速經濟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2-2011年,全州生產總值由93.6億元增加到383.6億元,增長了2.86倍,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萬元,年均增長13.63%,比上個十年的7.33%高6.3個百分點,比全省同期增速高0.9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2002年的49.1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471.1億元,年均增長28.7%,比全省同期增速高2.6個百分點;十年累計完成投資1562.8億元,是上個十年總投資的10.4倍。人均投資額是從1138元增加到13567元。全州財政總收入從2002年的8.7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63.14億元,年均增長25.5%,比全省同期增速高2.3個百分點;一般公共財政收入從5.29億元增加到45.27億元,年均增長26.9%,比全省同期增速高2.5個百分點;全州財政支出從2002年的23.41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94.71億元,年均增長26.5%,比全省同期支出增速高2.2個百分點。在民族文化保護上,更是亮點頻現,全州共有52項68個保護點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列全國地州市級第一,侗族大歌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科學技術和知識產權事業加速發展,科技進步對經濟貢獻率從2002年的29%提高到2011年的38%。
新的成就,表明黔東南已經站上了一個新的高度,也預示著全州經濟發展已步入平穩快速增長時期,為經濟起飛奠定了堅實基礎。
溫暖——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
“我們農民今后每月也能領到養老金了。”2011年11月16日,在天柱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金首批發放儀式現場,剛剛領到養老金的劉大媽激動地說。這一天,來自該縣鳳城、邦洞等鄉鎮的49位老人高高興興地領走了他們的養老保險金。這種情景,2011年以來在黔東南州各地不斷上演。至2011年11月22日,全州新農保登記參保人員已達2773485人。
如今,覆蓋全州城鄉的社保事業消除了450余萬苗侗兒女的后顧之憂,越來越多的惠民政策,讓苗侗兒女們深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與溫暖。全州各級黨委、政府緊緊圍繞以人為本這個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大力實施民生工程,十年期間,我州公共財政投入民生保障資金達400億元,全州人民的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與此同時,全州人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長明顯,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2年的6198元增加到2011年的16410元,年均增長10.2%;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2年的1389元增加到2011年的3949元,年均增長11%;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同期生產總值基本實現同步增長。全州就業形勢發生了可喜變化,城鎮就業基本形成政府引導就業、市場促進就業、自主擇業的新格局,全州失業率控制在4.4%以內。人人享受社會保障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醫療、養老、低保基本實現城鄉全覆蓋。古人夢寐以求的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夢想,在黔東南逐步變成了現實。
在社會事業發展上,我州各級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全面協調可持續這個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取得了顯著成效。過去十年,全州累計投入教育建設資金達212.6億元,是前一個十年總投入的181倍;全面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從6.07年提高到7.28年。累計投入公共衛生資金100余億元,是前一個十年總投入的10倍;每千人床位從2002年的1.3張提高到2011年的2.6張,人民平均預期壽命從2002年的67歲提高到2011年的71.6歲。城鄉公共文化體系不斷完善,基本實現了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鎮(街道)有綜合文化站,村(社區)有文化室,廣播、電視全覆蓋率從2002年的75.86%和92.61%分別提高到2011年的81.87%和95.14%,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了有效保障。
奮進——跨越發展具備強大后勁
2011年,我州在全省經濟發展增比進位綜合測評預測排位從2010年的第4位上升到第2位;固定資產投資、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增速均位列全省第2位;生產總值、旅游總收入、金融機構個人儲蓄存款余額增長均位列全省第3位;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全省第4位。
十年來,我州緊緊圍繞統籌兼顧這個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明顯提高。過去十年,我州始終把經濟發展與加快轉型、改善民生和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統籌起來,逐步扭轉了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局面,逐步實現了城鄉居民收入與地區生產總值同步發展,逐步達到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同步發展。與前一個十年相比,我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就是鞏固和提高了生態優勢,環境質量大幅改善,森林覆蓋率達到62.78%,全州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從2005年的零處理提高到2010年的60.91%,凱里市酸雨發生率從81.9%下降到19.4%,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兩江一河”流域Ⅲ類以上水質比例達到72.7%,其中,巴拉河水質由原來的劣Ⅴ類上升為Ⅲ類水質。真正實現了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
在科學發展觀理論的指導下,我州在邁向科學發展的新征程中,蓄積了巨大的發展力量。在西部大開發的推動下,我州基礎設施、結構調整、體制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強大后勁。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過去十年,我州交通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已建成高速公路393公里,在建408公里;建成旅游公路1230公里、通鄉油路2234公里、通村公路1.5萬公里,公路通車里程從2002年的6087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26512公里,路網密度每百平方公里從2002年的20.08公里提高到2011年的87.5公里;貴廣、滬昆高速鐵路加快推進,黎平機場建成通航,凱里黃平機場開工建設。全州水利、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也得到較大改善。在結構調整上,十年來,我州三次產業實現“兩升一降”,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從15.8%上升到32.2%,第三產業由25.9%上升到46.7%,第一產業由58.3%調整到21.1%;經濟結構進一步調優,民營經濟的占比從2004年的33.65%提高到2011年的44%;城鄉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全州城鎮化率從2002年的18.5%提高到2011年的28.2%。在改革開放方面,我州的市場化程度得到提升,十年累計利用省外資金780.59億元,爭取州外企業進駐1153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從2002年的1個增加到2012年的 8 個,全州開放的平臺進一步增強,擴大開放的格局加快形成。
十年歲月風雨兼程,十年耕耘成就輝煌。回首過去,我們信心百倍;展望未來,我們豪情滿懷。站在新的起點,黔東南人民將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扣“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主基調,繼續大力實施“工業強州、城鎮帶州、旅游活州”三大戰略,努力在“三化同步”發展上取得新突破,努力奏響又一曲高亢的發展旋律。(黔東南日報)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