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7月23日,總面積 3.03萬平方公里,轄1市15縣和6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010年戶籍人口458萬人,有苗、侗、漢等33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州總人口79.3%,其中苗族人口占42.2%,侗族人口占29.7%,是全國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是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中人口總數最多的自治州。
黔東南資源豐富、民風樸實、生態良好、文化厚重,被譽為“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百節之鄉”。一是自然生態良好。黔東南氣候條件優越,生物資源豐富,人與自然和諧友好。森林覆蓋率高達62.78%,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有國家和省級自然保護區27個,全省10個林業重點縣8個在黔東南。二是自然資源豐富。全州境內已發現礦產資源40余種,重晶石、玻璃用石英砂和銻礦儲量列全省前三位,其中重晶石儲量占全國的60%以上。全州水能蘊藏量332萬千瓦,可開發水能資源244萬千瓦,是貴州省“西電東送”項目的重點源區之一。中藥材資源現已查明的有2831種,總儲量達1080萬噸,占全省中藥總量的60%,現有太子參、何首烏、頭花蓼三個品種獲GAP認證,全省獲GAP認證的三個品種全在黔東南。三是民族風情濃郁。全州有52項68個保護點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數量排全國地州市級第一,侗族大歌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30個村寨被世界旅游組織評選為世界級鄉村旅游村寨。是世界鄉土文化保護基金會授予的全球18個生態文化保護圈之一,是世界十大“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旅游目的地首選地之一,世界旅游組織譽贊為“文化大餐,山水盛宴”。四是歷史文化厚重。多種文明交融,名勝古跡眾多,有劍河八郎古生物化石群、鎮遠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錦屏隆里漢文化生態博物館。歷史名人輩出,有明代兵部尚書孫應鰲、清代云貴總督譚均培、貴州歷史上兩個文狀元之一的夏同龢等。五是紅色文化燦爛。中央紅軍長征從這里進入貴州,足跡遍及全州12個縣,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成為黨和紅軍實現重大戰略轉變的開始,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政治基礎。有黎平會議會址、鎮遠“和平村”舊址等紅色遺跡,有龍大道、周達文、楊至成等革命名人。六是區位優勢明顯。是貴州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的前沿陣地,黔桂鐵路、滬昆鐵路、滬瑞高速公路、廈蓉高速公路從境內經過,隨著貴廣快速鐵路和長昆高速鐵路客運專線的建設,將大大縮短與珠三角、長三角的時空距離,區位優勢將更加明顯,發展潛力十分巨大。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