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6日體育專電(記者高鵬、趙仁偉)后北京奧運時代,中國開始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的戰略轉型。體育強國的標志與內涵是什么?中國距離體育強國的目標有多遠?體育強國之路到底該怎么走?這成為全國兩會上體育界政協委員熱議的話題。
政協委員在熱議中形成一種共識——奧運金牌的多寡,對于中國體育的意義與作用趨向弱化,體育強國的建設需要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和體育產業的共同強大來支撐。
從量取勝到以質取勝
最近4屆奧運會,中國軍團的金牌數不斷攀升,并在2008年登上金牌榜首位。但這無法掩蓋中國體育優勢項目結構失衡、金牌含金量不足的缺憾。據統計,自1984年奧運會以來,中國選手在跳水、舉重、體操、乒乓球、射擊和羽毛球這6個傳統優勢項目上摘取的金牌數,占到金牌總數的七成以上。這與田徑、游泳兩個基礎大項持續突破不足以及足籃排三大球日漸衰落形成鮮明對照。
更尷尬的是,雖然我們奧運冠軍、世界冠軍一大把,但在國際體壇最具權威性的勞倫斯世界體育大獎13年的歷史中,除了中國體育代表團依靠北京奧運會的輝煌在2009年榮膺最佳團隊獎之外,中國運動員中只有姚明和劉翔拿過最佳新人獎,但從未有人染指過男女最佳運動員獎,哪怕是提名。可見,貌似強大的中國體育,長期以來一直游走在世界主流體育的邊緣。
“如果僅僅是奧運會上拿若干金牌,算不上體育強國,”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體育總局原副局長崔大林表示,中國競技體育要想獲得更多的認可,一方面要努力提升傳統優勢項目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同時也要在競爭激烈、職業化程度高的國際主流項目上多下功夫、實現突破。
“中國體育可以不在乎勞倫斯獎,但要有更多像姚明、劉翔、李娜這樣有世界影響力的明星。”崔大林委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