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精英體育到大眾體育
中國在競技體育領域取得的成就世所矚目,但國民肥胖率、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等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國民整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國民體質是否健康,與全民體育是否發達密切相關,”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蔣效愚委員指出,我國國民體質下降,有環境、個人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但也跟大眾體育意識較差、個人參與體育鍛煉的條件不理想以及體育在國民教育中不受重視不無關系。
北京奧運會后,政府部門對群眾體育的支持力度有所加大,但人均體育設施占有率低、學校場地開放不足等問題依然突出。在一些學者看來,更令人憂慮的是,體育系統的“金牌崇拜熱”并未褪去,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仍然只停留在口頭上。
中國奧委會副主席王鈞委員坦言,由于體育系統內一些人對于體育功能及任務的認識有偏差,加之奧運會、全運會等競技體育成績是可以量化的考核指標,致使一些地方體育部門仍然走在“重競技、輕群體”的老路上。
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國家體育總局從去年開始著手試行針對群眾體育的“剛性”評價體系,今后對各級體育部門工作的考核評價體系將向群眾體育傾斜。王鈞委員認為,這無疑會推動各級體育部門把更多的精力和財力投向群眾體育。
從花錢的體育到掙錢的體育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促進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協調發展。王鈞委員欣喜地表示,這表明體育的經濟功能越來越受重視,對體育產業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當今世界,職業體育代表了一國體育的核心競爭力。王鈞委員說,在體育發達國家,體育與經濟發展高度融合、相互促進,不僅催生了高水平的職業體育,并且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進器”。
有統計顯示,體育產業已成為美國的第六大支柱產業,年增加值高達4000億美元,占GDP的2%以上。而我國2010年體育產業增加值僅有2220億人民幣,約占當年GDP的0.55%。更重要的是,如美國的NBA、歐洲五大足球聯賽等職業體育賽事,不但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而且成為這些國家的文化輸出產品,有效地提升了本國的文化軟實力。
中國近些年雖然也舉辦了不少世界級賽事,如中網、大師杯、F1等,但一些比賽是在“賠本賺吆喝”,燒錢而沒能賺錢。因此,山東泰山體育產業集團董事長卞志良委員認為,打造文化附加值高的體育賽事品牌及相關衍生品,以品牌塑造競爭力,應該是未來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方向,而體育產業發展的原動力來自整個社會廣泛的體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