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條下的商業裹挾
必須靠財團(如影視企業)支持的導演,一旦上了這條“船”即被“綁架”,拍攝全程,根本由不得自己,這直接導致影片藝術水準低、叫座不叫好。
1999年,根據對加入WTO的承諾,我國在此后陸續引進上百部國外大片,中國電影業在產業化沒有形成、市場經驗明顯不足的情況下匆忙應對,受到很大沖擊。
為保護、發展國產電影市場,2003年以來,我國相繼頒布多部有關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電影業的法規、政策,一批民營影視企業不斷壯大,逐步掌控了“投融資-制片-發行-院線-衍生品”的電影產業鏈,有效抵御了國外大片的“入侵”。其間,張藝謀執導的《十面埋伏》等票房頗高的作品,幾乎都與民營影視企業“新畫面公司”合作。
“我不討厭商業電影,但害怕被商業裹挾。”張藝謀無奈地說,從投資方到制片方,從植入廣告到演員選擇,從拍攝手段到鏡頭取舍,導演在每個環節多少會受干涉。“商業利益的回報,從開拍起就壓在導演肩上。年輕導演直接被命令要求如何做,而對有名氣的導演,投資方雖不敢玩硬的,可軟磨硬泡更愁人,讓你的構思和創作發生扭曲。”
張藝謀的這種感覺是有深層原因的。“唯市場論”是一些影視企業的“魂”,他們鮮有考慮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而是在影片選擇、推廣策略、發行時間、票價制定、上映時機、放映頻率等方面形成壟斷聯盟,大量占有市場份額,過度迎合受眾。而必須靠財團(如影視企業)支持的導演,一旦上了這條“船”即被“綁架”,拍攝全程,根本由不得自己,這直接導致影片藝術水準低、叫座不叫好。
北京電影學院相關研究數據顯示,近兩年,我國年均生產影片均超過500部,2011年,國產電影票房收入有約80%是民營公司參與發行創造的,但其中兼具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好電影不過20部。
《三槍拍案驚奇》就是典型案例。“本來沒打算拍這部戲,可制片公司想掙錢,用小沈陽(微博)出演搞商業炒作,就拼湊了一個不成熟的劇本。這真是一個臨時抱佛腳的決定。”張藝謀坦陳,這是他迄今為止最不滿意的作品。“我感覺自己掉溝里了,因為它缺乏文化價值,是商業裹挾的產物。”
電影產業需要高票房,但不需要高泡沫
那些“叫座不叫好”的爛片給出一個答案:營銷模式的成功并非電影的成功,電影產業需要高票房,但不需要高泡沫。
“票房為王”,是當下中國電影比較嚴重的問題。“一切以票房論英雄,其實是非常庸俗的標準,丟掉了中國電影傳統的文化精髓。”
張藝謀認為,中國仍處在電影產業發展的早期階段,即為獲得資本積累過分追求高票房而忽視思想性。“當然,目前主流院線的觀眾群集中在20歲到30歲間,圍繞他們進行的創作、導演,難免出現淺薄的傾向。”
張藝謀總被問及“一部影片的終極票房到底是多少”。“可能中國有兩萬塊銀幕時,單片票房達到3億美元(將近20億元人民幣),也許才是紀錄。”他說,現在的票房紀錄都是過路的,“沒必要吹噓你6億我8億,也許一年之內就被超越,總迷戀數字有啥意義?”
為謀求票房,一些發行方與社會傳播機構在大片公映前后聯手“撒網占道”“揮毫潑墨”“歌功頌德”“爆炒票房”。更有甚者,本著“拿人錢財、替人辦事”的原則,讓“槍手”“槍稿”滿天飛,以致觀眾被“忽悠”進影院,最后痛斥片子臭。
“電影和其它商品最大的不同是先買再看。倘若讓觀眾先看再買,它的票房將會如何呢?”張藝謀這樣自省,“影片好壞與否,不能唯票房論。別忘了,和《三槍》票房一起‘飄紅’的還有影迷尖銳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