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柱縣一支由1200人組成的機關黨員干部活躍在農家村落,他們與農民同吃同住,給農戶送政策、送技術、送溫暖,與農民拉家常,幫農民辦實事,融入到當地群眾生產生活之中,不論是在社區、鄉村院落,還是在田間、地頭,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處處留下了他們的汗水和足跡。
這些駐村干部一改以往“走讀”的現象,他們不但與群眾打成一片,而且“進村狗不叫,出村狗相隨”,群眾親切地稱之為“狗不叫干部”。
近日,筆者跟隨由該縣林業局派駐白市鎮等口村的干部吳遠志進村走訪,一路走了好幾個組,都看到村民家一只只看家狗不但不叫他,居然還圍在他身邊跑,不時搖尾以示親熱。村民楊朝輝介紹說,小吳幾乎天天在村里跑東家串西家,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這塊玉米地是楊通來的,那丘水田是楊宇輝的,河邊泊著的那只船是楊通亮的……”170余戶人家,田在哪,土在哪,家里經濟狀況如何,他都能一一道出來,老百姓對他也像自家人一樣親切。
去年初以來,天柱縣開展“千名干部下基層、扎扎實實幫群眾”活動,全縣1200名機關黨員干部駐入315個村(居),幫助村(居)理清發展思路,促進科學發展。
楊曉是鳳城鎮聯山村的一位駐村干部,在縣里他是一名技術推廣員,主要從事果樹、蔬菜、食用菌等經濟作物的技術推廣。他進入該村后,了解到這個村長期是以種植水稻、油菜等傳統農作物為主,種植蔬菜僅僅是自產自銷。為改變這一狀況,楊曉深入農戶家中講解種植蔬菜的好處,建議農民擴大蔬菜種植面積。但是,種菜技術遠比傳統種糧要求高得多,在推廣種植蔬菜過程中,許多村民因為不懂技術十分擔心,于是打起了退堂鼓。他拍著胸脯告訴村民:“技術不是問題,由我全包了。”
有了他的這句話,村民猶如吃了定心丸,對種植蔬菜的熱情高漲。村民把蔬菜種子種下地后,楊曉天天與農戶打交道,時時往農戶的田里跑,半年后,當地群眾逐漸掌握了蔬菜的種植技術,蔬菜陸續上市,村民一個個荷包鼓了起來。當談到種植蔬菜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時,大家都笑得合不攏嘴。
目前,該縣像楊曉這樣幫助群眾謀發展的駐村黨員干部還很多,他們已累計為鄉村、企業、群眾等解決具體難題622個,提供項目支持183個,爭取項目資金510余萬元,有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98起。(唐安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