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爐山—默默地守望者
“黔陽第一山”香爐山位于凱里城西13公里處,四周的屏山都在海拔500米以下,唯獨它海拔1233.8米,遠而觀之,其形如香爐,四面峭壁險峻異常。只有唯一的一條小道,可盤旋而上。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平時很少有人上山,它像一幅矗立千年的畫被人遠遠地欣賞。每年六月十九、二十的“爬山節”,香爐山的人如螞蟻搬家,從山腳一直延伸到山頂,那時,香爐山就成了一首動聽的歌了。等待一年也含笑,只要有這么熱情的一天做回報。
香爐山上有芳草凄凄,茂林修竹,怪石嶙峋,云霧繚繞處,還有肥田萬頃,茶花飄香。所產云霧茶,曾是明清貢品,1952年,還曾送給毛主席。
深不見底的腰子洞,盛極一時的玉皇閣遺跡,七仙女的“棋盤”,張秀眉的營地。這一有故事又有佳境的山,如果不是生在西南,而是喜歡炒作的內地,應該早名揚天下了吧?可是,香爐山在乎嗎?它像苗族人一樣在一角守著自己的幸福足矣。“煙雨迷離不見峰,爐山隱約凱城東,若有若無洵難畫,疊疊樓臺鎖半空”,如此好景,不愁識者。據說凱里已經有計劃把它開辟成一個新的景點,要讓蚩尤昂立到山頂上,好讓這位偉大的先人,俯瞰它留戀的家園。
舟溪因甘囊香而出名
“甘囊香”是苗語的音譯,意為:河流下游,神往之地。500年前,吳氏家族在此建蘆笙堂。甘囊香蘆笙節是農歷正月十六到正月二十,民間每年都會舉行一個盛大蘆笙會,500年來從未間斷。
甘囊香蘆笙堂現址位于舟溪苗寨的河灘坎子上,由吳氏在“養郜靈”下面建立鼓和蘆笙坪。
苗人幾千年的遷徙跋涉,忠實伴隨他們的是蘆笙,它傳承在一代代苗族人的生命里,成為一種不朽的民族象征,他們所吹的大小蘆笙,每一句的尾音都是一個“謀”,“謀”即是走。你聽短裙苗吹的音調:“刀松刀巴木,刀松干也木,刀松刀也干也木”譯成漢文為:跟著坡梁走,對坳對坡走,順坳順坡走。還有黑苗蘆笙的“郎戈郎戈郎戈郎……”,一個等一個,一個等一個,大家一起走。
蘆笙在“甘囊香”找到了滋潤的土壤,每年春節的蘆笙節,是“甘囊香”規模最盛大的蘆笙會,能聽到世界上最大蘆笙低沉洪亮的吟唱……那時的舟溪河畔,人山人海,人們在這里祭拜心中的神河,尋找本真的愛情……在舟溪新光大寨,我觀看了蘆笙制作的全過程。
蘆笙的制作需要4道工序,笙斗的制作,笙苗的制作,簧片的制作,最后是校音,每一步都是手工操作,支書說制作蘆笙,是十八代的傳承,這個村的蘆笙不僅在黔東南銷售,還銷往省外乃至東南亞、歐美等國家。
苗族真的是一個以美麗面對苦難,以微笑面對未來的民族。在石青村,我觀看了他們的農民畫。一個五十多歲叫楊貞星的老人,他的畫讓我忍俊不禁。其中有一幅畫,一男一女兩個青年騎在長著夸張的牛角的牛背上,鳳凰、喜鵲、蝴蝶、蝙蝠全飛過來了,有的落在牛頭上,有的落在牛尾上,最可愛的是,鳳凰飛過來吃牛的奶,而牛的奶里有幾尾游動的魚……他的用色鮮艷異常,跳躍的色彩,歡快的色調,非常另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