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網訊 “嗚嚕……嗚嚕……”“咚咚……咚咚咚……”悠揚的蘆笙吹起來,奔放的水鼓舞跳起來,那狂歡的場面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苗族“水鼓舞”流傳于劍河縣革東鎮大稿午村已有600余年,被譽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水鼓節是為祈雨而生的節日,時間定在每年陰歷六月第一個卯日之后的第一個丑日舉行,節日分為“起鼓”和“踩鼓”兩個部分。
丑日上午,“起鼓”儀式開始。儀式前,男人身著女人衣裙,頭戴草帽斗笠,倒披蓑衣,敲著木鼓,抬著籮筐、酒壇以及一只綠頭的公鴨,從“甘棟榔”(地名)出發,挨家挨戶收集村民捐贈的酒食、香燭等祭祀品,然后參加祭祀的人群抬著祭物和香紙來到村前的小溪邊。“起鼓”祭壇設在水中央,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寨老主持,寨老右手持刀,左手提鴨,一邊念念有詞、禱告聲聲,一邊把鴨子殺死,將鴨血灑向四周,同時焚香燒紙,酌酒敬供,祭祀先人,參加儀式的村民在水中跪拜,祈求風調雨順、村寨平安。
莊嚴的祭祀儀式結束后,鼓手將木鼓置于小溪中央敲擊,全寨男女圍著祭壇在水中成圈狀踩鼓,其舞姿瀟灑、粗獷,由緩而急。人們拊水嬉戲,還從田里抓來稀泥打起泥仗,一時之間,水花四濺,泥漿揮揚,當地百姓篤信,龍居水里,水中踩鼓,意在擾龍騰空降雨,同時是表達喜悅心情。
“起鼓”儀式結束后,到13天后(即第二個丑日),全村男女老少都穿上盛裝集中踩鼓,該村外嫁的姑娘挑著鴨子、酒等禮物與數十個村寨苗族同胞皆身著盛裝前來祝賀,并參加踩鼓活動,村內一片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