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酷熱難耐的夏季,走進九壩天池,一股清涼之感穿透心間,踏著落葉鋪就的林間小道,來到林蔭深處的草坪上,鋪上一張草席,仰面而躺,被剪碎了的陽光穿透密密麻麻的樹葉,斑斑點點灑落全身,枕著破碎卻溫馨的陽光,觀藍天白云、綠樹紅花,聽蟲鳴鳥叫,略徐徐清風、花開花落,是何等的愜意……
要是雨過天晴的日子,是欣賞天池美景的最佳時刻。站在山頂舉目遠眺,整個天池云遮霧繞、百媚千嬌,猶如呈現出的一片云海,隨著風勢移動變換出不同造型,瞬間風情萬種;風平浪靜時,云海靜如處子、一鋪萬頃、山川如畫;風起云涌時,動如脫兔、云移影動、波濤翻滾、奔涌如潮,似千軍萬馬席卷群峰,亦真亦假、如夢如幻,猶如仙女玉帶系身,又仿佛天上神仙沐浴的瑤池,形成“天上瑤池、人間仙境”的獨特景觀;云霧漸散,一輪殘陽落日熔金,萬道霞光,大地一片金黃,絢麗無比,將天池的萬種風情展現得淋漓盡致,給人以無限遐思……此情此景,心地豁然開朗,不覺笑嘆世間煩惱皆自擾之,平時困擾心間的世間滄桑、林林總總,已顯得那么渺小、渺小得不足道哉!只想嵌入這片水土,融進這方風情,真正享受一把快意人生!
常言道:深山藏古廟。到九壩天池,除了觀賞天池美景、聆聽動人故事外,還能瞻觀天池寺的雄奇壯觀,領略天池豐富的人文景觀。天池寺位于下天池天字山南魔,始建于明萬歷壬子(1612)年,后來經過數次修葺,共建山門、上殿、兩廂、中殿、戲樓和朝門,建筑面積達1199平方米。寺前兩尊雕刻精美、形象傳神的石獅,面朝正殿而立,栩栩如生。寺廟主持超崇和尚墓的壽塔上,瑞獸神鳥,雙獅繡球、雙鳳朝陽、像立冬青、花卉蟲魚、龍騰祥云、神像菩薩無不雕刻精美、惟妙惟肖。清乾隆二十四年修建了副廟觀音寺,將天池寺推向鼎盛時期。據民國《桐梓縣志》載《賈志》:“天池寺在治西五十里天字山下”,《黃志》:“連接二池、填其下池以建為寺,田土約二百畝。”據傳清乾隆年間,天池寺主持超崇被封為“和尚官”,統管遵義府各寺廟和尚,曾在天池寺設“和尚班房”以羈押犯禁和尚。天池寺在當時的鼎盛可見一斑。
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桐梓期間,兩次路過天池,曾在寺內住宿,更為天池寺增添了幾分“紅色”情愫。目前,天池寺為桐梓縣境內年代較為久遠,遺存較好的寺廟之一,是研究明清時期黔北宗教發展的重要實物資料。2004年被桐梓縣政府列為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綠色森林、古色寺廟、紅色情愫,構成了天池村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近年來,九壩政府充分發揮優勢,動員上天池村民改造黔北民居,發展鄉村旅游。于是,長年累月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們上過了“半是鄉村半是店、可為生意可為耕”的半農半商生活。隨著重慶等都市人的不斷涌入,為山民們帶來豐厚收入的同時,先進的理念和生活方式正在悄悄改變著山民們的生活,視野更開闊了,眼界更寬廣了,生活習俗更加文明了。為了進一步美化環境,豐富游客生活,鄉村旅館業主們開始大規模栽植蘋果、李子、梨等經果林,每年種植向日葵等花期較長、觀賞性較強的農作物,點綴山間,形成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色的迷人景致。
經過村民們精心裝扮后的天池,變成一座更加有品位的山,有樹、有花、有草、有廟、有建筑……每一株樹、每一棵草、每一朵花,都給人以無限親切感。如今,特別是夏秋季節,來到上天池,一幢幢青瓦白墻、飛檐翹角的鄉村旅館掩映在鮮花、綠樹叢中,若隱若現,勾勒出一幅“房在花中,花在綠中、人在景中”的誘人畫卷,給上天池更增添了幾分嫵媚、幾分動人。
看著天池美景,不得不思量起王安石“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詩句來,其實,我們身邊也有好風景的。九壩天池距離桐梓縣城只有8公里,并且位于公路邊,交通十分方便。喜歡旅行和游山玩水的朋友不妨到九壩天池,一次就會讓你癡迷、讓你沉醉,和九壩天池相處的越久,會聽到越來越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