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李氏宗祠位置新化所北門正街,坐北面南,寬三丈有余,進深六丈余,面積200余平方米,分前后兩進,規模高厰,是新化最古老的宗祠建筑之一,不幸的是“文革”時期慘遭破壞,祠內畫像,匾額、牌位、祭器、碑記一掃而空,加上多年失修,更加殘破不堪,一片荒涼。

圖為新化所村李氏宗祠
9月6日,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筆者帶著好奇心來到錦屏縣新化鄉新化所村李氏宗祠門前,查看了李氏宗祠的前前后后。宗祠整體看上去破爛不堪,但墻壁上的圖案,對聯還依稀可見。
據李氏家譜記載:新化李氏始祖公諱泰,來自山東萊州府膠州占花鄉,明洪武十八(1385年),任武略慰軍銜,奉命帶官兵守湖南綏寧,后隨楚王朱禎及湯和帶兵出徵至五開衛(明時黎平稱五開衛)。事平后,出軍鎮守新化第一所(明朝庭設五開衛,轄內外十六所),任午總甲,在此地入籍,留守是邦。新化李氏至今傳承二十三世。散居異地者居多,人戶之繁衍益廣,相習既久。李氏歷史悠久。族人勤勞智慧,在新化生息繁衍,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明清兩代出舉人多名。
歲月悠悠,人丁發展。清嘉慶四年(已未1799年),追本溯源,十四世祖本興、本來公創修新化李氏宗祠,至今已有212年。宗祠位置新化所北門正街,坐北面南,寬三丈有余,進深六丈余,面積200余平方米,分前后兩進,規模高厰。后進俱係杉木結構,房頂蓋小青瓦,24根杉木大柱,支承著整個重量,土墻土磚砌封,不耐風雨,久之時有崩塌。中間是鵝卵石花街天井,天井里立有石碑兩塊。外進是燒磚封砌,牌樓壯觀,有祠面牌樓聯兩副;
派衍自山東意先人奉命行軍莫非忠愛忘家功業始成留異城
族聚于黎北愿后輩循常守法要必詩禮繼世衣冠丕振紹芳徽
溯遠代芳聲應周秦漢魏來作史作君益名卿我先人誠亦偉矣
緬近朝軼跡當雍乾嘉道際允文允武皆賢士爾后輩尚其念之
(這兩副對聯長期日曬雨淋,現已模糊不清)
后進正門上有木質金字匾一塊,匾上書“李氏宗祠”四字,正面供桌上有神龕,神龕里有祖先牌位,牌位前是香爐、燭臺、神龕下是燒紙錢的灰盆,神龕左邊貼有本興公的畫像,右邊貼有本來公的畫像,供人瞻仰。想當年,每年清明節,全族人都入宗祠拜掃,燈火輝煌,香煙繚繞,到宗祠里來叩頭禮拜,祈禱祖先保佑,乃敬宗之意。
新化李氏宗祠是新化最古老的宗祠建筑之一,不幸的是“文革”時期慘遭破壞,祠內畫像,匾額、牌位、祭器、碑記一掃而空,加上多年失修,更加殘破不堪,一片荒涼。
一座宗祠,代表一個地方的文化和精神風貌。在此,希望引起有關部門,有關領導的重視,呼吁地方群眾積極行動起來,投工投勞,捐錢獻計,為光宗耀祖,追尋歷史,為修復即將面臨消失的宗祠貢獻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李必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