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發展黃金期
當前,全省上下積極開展“解放思想、比學趕超、推動跨越”大討論活動,形成了深入貫徹落實國發2號文件和黔黨發15號文件的生動局面和喜人態勢。黔中新興產業示范園區(以下簡稱黔中新區)開發建設作為貫徹落實“兩個文件”的創新平臺和重大抓手,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和評議的熱點。如何把握來之不易、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成功打造一個高起點、高水平、高品位、產城互動的黔中新區?
堅持一個前提:
統一思想 堅定信心
國發2號文件已將貴安新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并從財稅、投資、金融、產業、土地、人才、對口支援等方面給予了一系列突破性的優惠政策;黔黨發15號文件已明確黔中新區作為貴安新區開發建設的先行啟動區;《黔中經濟區核心區空間戰略規劃》已將黔中新區定位為繼貴陽老城區和金陽新區之后區域中心城市的第三極。這些看得見、摸得著、可操作、實實在在的利好政策,可以說句句量身定做、字字真金白銀,這是堅定我們信心的基石。
新區建設必須先統一思想認識,要把全部心思集中到中央、省、市對黔中新區的重大決策部署上來,充分認識到黔中新區作為黔中經濟區和貴安新區核心區的戰略地位,敢于擔當;統一到努力將黔中新區打造成“智慧之城、生態之都”的目標定位上來,敢于朝著既定的目標勇往直前;統一到努力形成廣泛參與、人人支持、齊心協力、團結奮戰的濃厚氛圍上來;統一到舉全縣,乃至全省之力,集中加快推進道路、水電、通訊等前期工作上來,不畏條件艱苦、不怕矛盾突出,窮盡一切辦法,使出渾身解數,爭取最快速度。
遵循一個規律:
規劃引領 科學決策
規劃是龍頭,是綱領。規劃水平的高低決定著黔中新區未來發展品位的有無和品質的優劣。要把黔中新區打造成一座經得起歷史檢驗、人民稱贊的時代樣板新城,必須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的原則進行規劃,嚴格按規劃科學決策,遵循和體現城市建設發展的一般規律。
在城市的設計理念上,要高度崇尚“人本主義”,從環境優美、通行便捷、功能配套等方面科學規劃,體現大手筆和管長遠;在城市建筑風格上,要注重對城市核心區、景觀區等重要節點的建筑,力求“一幢建筑一個景點、一片群樓一個景區”。考慮引進大型旅游公司,打造融優美田園風光、生態園藝經濟、幽靜生態莊園為一體、“田、園、城”相結合的現代都市田園板塊。
高起點編制總體規劃,從宏觀上進行科學的功能分區和合理的產業布局。同時,跟進做好重點區域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完善水電、通訊、環保、道路等各個專項規劃,力爭應有的規劃門類齊全、層級清楚。
打好一個基礎:
配套先行 為水修渠
提升園區綜合承載能力,確保兩到三年時間,實現水、電、路、氣、郵、通訊通達,扎扎實實為項目落地、企業入住、居民生活提供保障,特別要按照“設施完善、功能齊全、方便快捷”的原則,做好城市內學校、醫院、休閑娛樂等配套設施建設,融“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推動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互動發展。
千方百計加快路網建設,盡快實現新區與貴陽市在道路上的無縫對接,并盡快將新區與外部高速公路、快速鐵路、空港連接起來,降低企業運輸成本、提高運行效率,增強新區招商引資承載力。同時,結合區域地理現狀,通過向山要地、梯次場平、多層建房的立體化土地利用模式,統一設計和建設,集中建成一批標準化廠房。
完善一個體系:
搭建平臺 保障有力
搭建寬闊的融資平臺。積極爭取建立省級園區一級財政和金融機構。按照稅收分流、中央地方分稅的原則,屬市、縣留存部分全部用于園區封閉運行、滾動發展。嚴格實現園區土地收益全部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政策。建立母公司+子公司、擔保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多種投融資平臺,通過發行證券、基金、股權合作等多渠道融資。大膽采取BT、BOT、TOT等模式“引鳳筑巢”。
搭建要素支撐平臺,大力實施“工業梯田”工程,對一些荒坡、荒地、廢棄丘陵,實施連片整體開發,用足用活低丘緩坡、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試點政策。
搭建體制機制平臺,在行政管理上,采取“多頭進入、統一管理”的模式,上級政府的稅收、土地、環保、建設、公安等部門可直接在新區內設立分支機構,由園區管委會統籌新區內各開發公司、各管理分局、派駐機構等資源,實現“上下一條線、新區一盤棋”。行政許可的委托或授權要充分到位,按照“小政府、大社會、大服務”的原則,減少層級,高效服務。
開放一個窗口:
招商引資 借船出海
要始終堅持將新區打造成以IT信息產業為主的“智慧之城、生態之都”的目標定位,努力引進IT產業上下游高端產業和重點項目,努力形成以信息技術、軟件和服務外包為主的特色IT產業。
堅持重點,狠抓“規劃”招商和“產業”招商,用科學的規劃和配套的產業指導招商引資工作,避免想進就進、避免小打小鬧。
創新園區招商模式,堅持招商與選商相結合,采取專業化招商、駐點招商、上門招商、以商邀商等有效做法,努力與浙江、江蘇、廣東等發達地區對接,大力推進合作示范園區建設力度,特別是要抓住與江蘇合作打造“中國貴州—江蘇慧谷”的契機,努力將其打造成國內領先、世界一流、東西合作共建的示范園區,打造成為提升黔中新區知名度和競爭力的國際品牌。
實現一個目的:
富惠利民 構建和諧
在征地拆遷、林地使用過程中,所有補償費用必須嚴格按照標準及時足額發放到位。更要把產業發展與吸納農民就業、促進農民增收結合起來,把城市打造與村莊整治、農村危房改造結合起來,把農民進城與提供教育、醫療等充足優質的公共服務結合起來。
農民房屋賠付標準要在一比一的基礎上量力盡力提高;安置要以小區化集中安置為主,選址盡量在交通便利、商貿繁榮地段,每家農戶可通過分得股份的形式享有商業鋪面的收益權,能夠對外經營。在農民轉向市民的過程中,一方面要用足用活新型農村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低保救助等社會保障政策,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城鎮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擴大參保范圍,提高保障標準。積極探索撤村建居后的新型社區、現代高檔商品房小區以及經濟適用房小區建設,注重現代社區社會服務和管理,逐步構建起符合城區發展要求的現代管理格局,努力打造一個業興、民富、文明的和諧新區。
黔中新區的孕育、成長恰逢國發2號文件和黔黨發15號文件出臺,是歷史與事件的碰撞,機遇與發展的結合,必將從一開始就對新區建設發展產生重大積極影響。這既是我們加快新區建設的機遇期、實現趕超跨越的黃金期,同時也是不進則退的挑戰期,只有按照“一天也不能耽誤”的要求,不爭論折騰、不扯皮推諉、不懈怠麻痹,憋足一口勁,擰成一股繩,一以貫之、一如既往、一抓到底,才能使黔中新區從“經濟洼地”邁入“經濟高地”。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