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革命”顛覆傳統種植業
三都縣蔬菜科特派“萬元田”科技示范工程建設
三都縣三合鎮咕嚕供港蔬菜示范基地照常是一個忙碌的日子。盡管烈日當空,但絲毫不影響工人們采收的熱情,一筐筐裝滿長茄的籮筐從菜地里抬出來。在綠源農業開發公司的倉庫,工人們正在組織裝箱,這批貼上“水家山菜”標簽的長茄即將被運往廣州市場。
綠源公司是三都縣農業招商引資的成果。2009年,公司入駐三都縣后,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在周覃和三合兩個鄉鎮建起了供粵港澳蔬菜基地,3年來,通過基地示范高標準種植,不僅在品種改良、高標準種植等方面取得了實效,還改變了當地群眾的種植觀念,老百姓在基地里打工勞作,成為農村新一代的“領薪族”。為此,綠源公司成為省園藝研究所主持的省重大科技專項“蔬菜科特派萬元田科技示范工程”核心示范區。
“蔬菜科特派萬元田科技示范工程”項目在三都縣三合鎮姑掛村實施,以“菜-菜-菜”一年三熟制模式,建“萬元田”高效種植標準化、無害化蔬菜生產示范基地1030畝,采取“科技特派員+公司+基地+農戶”運作模式。其中綠源公司承包土地示范種植530畝,農戶自愿土地入股種植500畝,由公司統一向農戶收購,并推行獎勵政策提高農戶積極性。
縣農工局果蔬辦副主任潘德懷告訴記者,該項目推行3種“菜-菜-菜”高效種植模式:葉菜類+茄果類+葉(花)菜類、瓜類+茄果類+葉(花)菜類、葉菜類+葉菜類+葉(花)菜類。其中,姑掛村主推第一種模式,第一季種植春白菜,畝產量約4010公斤,畝產值約8000元;第二季種植茄子,畝產量約5000公斤,畝產值約1萬元;第三季種植萵筍,畝產量約4462公斤,畝產值約8924元,三季合計年畝產值達到26924元。并帶動大河、合江、豐樂、普安等鄉鎮蔬菜“萬元田”種植面積達到7500畝,平均畝產值1萬元,總產值7500萬元,實現農民增收約750萬元。
通過科特派下來指導種菜,農戶畝產“輕松”過萬元。科特派萬元田攻關項目的實施,在三都縣掀起了一場顛覆傳統種植業的“綠色革命”。
“知道我們這個項目省州來的科技特派員是誰嗎,李桂蓮老師和李瓊芬主任,全是我們省內一流的蔬菜專家,親自下來作技術指導,取得這樣的效果也就不奇怪了吧?”潘德懷驕傲地說,在黔南這個項目只在三都和羅甸實施,是全省的核心點。
蒙興霞是姑掛村村民,將自家2畝地以每畝1000元的租金流轉給綠源公司后,一家人就在公司蔬菜基地里打零工,每人每天50元。對于以往種油菜和稻谷畝收入不到1000元的蒙興霞來說,公司種出來的蔬菜,讓她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好的茄子,你看看,這么長,一個都有一斤了,顏色還這么漂亮,真是長見識了。去年我們種出來的萵筍也是這樣,一個差不多兩斤重。”蒙興霞說,在公司打工后,才知道原來種蔬菜是要講技術的。
記者隨手拿起一個碩大的長茄粗略測了一下,長40公分,胸徑5公分,體重0.5公斤,而且每一個都長得均勻。綠源公司總經理王周剛告訴記者,這個品種就是公司從廣東引進過來的長豐2號直長茄子,畝產在6000-7500公斤之間,以每公斤2.6元的價格外銷至貴陽、廣州等地,目前已銷售10多萬公斤了。
科特派“萬元田”科技示范工程項目的實施,使三都縣和綠源公司找到了突破傳統種植業的一個契合點。潘德懷說,這代表了三都農業的發展方向,今后項目扶持的重點,將向種植公司和專業合作社傾斜。王周剛認為,雖然示范的效果很好,但要將這種高標準的種植技術推廣到群眾中,成為老百姓自覺的生產行為,還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
據了解,該項目在三都實施以來,已組建縣、鄉蔬菜科技特派員隊伍20人以上,培訓農民850人次以上,組建科技特派員牽頭的專業合作組織1個。通過項目實施,計劃到2015年將三都縣建成貴州省冬春特色蔬菜出口基地,樹立“貴州蔬菜·特色生態”產業品牌形象,提高農民收入和產品質量。
就在記者采訪后的第2天,由省科技廳、省農委、省農科院、貴州大學的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項目區種植的茄子試驗點進行田間測產。專家組采用田間抽樣測產推定產量法、之字型取樣進行測產,根據田間實測的平均單果重、單株結果數、栽培密度進行估算單產。經統計,測產田平均單株果數25.06個,平均單果重350克,畝產量7235.54公斤,按照市場價每公斤2元算,畝產值達到14471.08元。記者 劉雪紅 胡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