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老兵關懷計劃志愿者在匡老家中與老人合影留念,老人說他現在最大的困難是生活不能自理
日前,貴州老兵關懷計劃在貴陽市啟動,貴州省青年志愿者服務基金會正式委托貴州關注黔籍抗戰老兵志愿者慰問團實施這一計劃。昨日,安順一名96歲抗戰老兵匡德明被納入關懷行動對象。
貴州老兵關懷計劃志愿者來到安順城區塔山廣場附近,看望并慰問了這名抗戰老兵。老人叫匤德明,今年96歲,膝下無兒無女,住在寺廟的一間房子里,每月靠三四百元的低保維持生計。
榮耀:在遠征軍中當通訊兵
老人說,年輕時,他目睹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懷著為中國人民復仇的決心,他曾在印度參加過遠征軍,在中國遠征軍38師機械化學生隊當通訊兵,師長是孫立人。在一次執行任務中,他的右腰部被日軍空投炸彈炸傷。老人邊說邊卷起腰部的衣服,記者看到,老人腰部的傷痕至今猶在。
生計:曾靠畫畫為生,后靠低保度日
“治愈后,身體很弱,日本投降后,我便回到家鄉江蘇無錫,后在上海一家煉油廠工作。毛主席提出精兵減政后,我從廠里減員出來,靠畫畫為生,過著‘游牧式’的生活。1958年來到安順,在一家拉絲廠工作。改革開放后,這家工廠倒閉,我又再度失業。現在就靠每月三四百元低保過日子。”老人這樣告訴記者。
困難:遠征軍“活化石”生活難自理
當記者問及匡老為何沒辦軍人優撫時,匡老告訴記者,要辦軍人優撫,需要軍人方面的證件,而他的軍人手續早在幾十年前,因受傷丟在了戰場上。匡老說,他現在年歲已高,最大的困難是生活不能自理。
據武裝部的一名干部說,像匤老這種情況,只要他能講述參加遠征軍的經歷,他就是一塊遠征軍的“活化石”,辦軍人優撫是可以不要證件的。
抗戰老兵志愿者慰問團:
將承擔老人全都生活、護理費用
據悉,8月22日,貴州老兵關懷計劃啟動,將于2013年前,力爭尋找在黔籍健在的500名以上老兵,由貴州省青年志愿者服務基金會正式委托貴州關注黔籍抗戰老兵志愿者慰問團實施這一計劃。
該計劃啟動并經媒體報道后,匡德明老人主動與志愿者們取得聯系。該慰問團立即派出志愿者來安順尋找匡老。與匡老對接后,對其身份給予了確認。
該慰問團的志愿者代表表示,對匡老有生之年的生活、護理費用,無條件全部承擔。
目前,匡老的相關手續正在辦理中。
相關連接
貴州老兵關愛計劃實施機構組成為貴州省青年志愿者服務基金會、貴州關注黔籍抗戰老兵志愿者慰問團、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貴州省委員會、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等。該計劃發起抗戰老兵尋訪活動,以“記錄貴州抗戰史料,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為宗旨,以貴州籍或現居貴州,曾在1931年至945年抗日戰爭期間被編入戰斗序列或其他軍事單位擔任戰斗人員或從事文職、后勤、情報、醫療工作的中國軍人為關懷對象,匯聚各方人力、財力資源,為老兵提供物質援助和精神撫慰的立體關懷。(文/圖 記者 伍朝莉)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