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峰巒起伏、青山掩映下的窮山溝里,傳頌著一個養豬能手創業帶富的故事……
十年打工磨一劍,回歸山村當“豬倌”
家住尚寨土家族鄉律令村新寨組的林茂云,10年前還是一個20剛出頭的小伙子,高中畢業后,正值打工熱潮的興盛時期,他也像其他農村青年一樣,加入“外出務工大軍”,遠走他鄉,去尋求自己的夢想。在10年打工期間,他跟隨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南闖北,干過建筑,當過搬運工,進過五金廠,2008年,他來到福建一家養豬場當一名飼養員,從此與“豬”結下了不解情緣。在養豬場打工期間,他勤學好問,任勞任怨,勤苦耐勞,很快掌握了養殖技術要領,很受老板賞識,成為養豬場的一名技術骨干。林茂云是一個很不“安分”的人,不安于現狀,總愛思考問題,多年在外打工,吃過不少苦,練就了堅強的意志和過硬的技術,加上家鄉青山綠水、空氣清新,遠離污染,在自然資源上具有比較優勢。他認為,搞養殖創業成功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二是要掌握過硬的技術,三是要占有資源優勢條件,這三者他都具備。在外打工不是長久之計,“幫別人干不如自己當老板”,考慮成熟后,他毅然辭去了養殖場的工作,回到家鄉的山溝溝里,辦起了自己的養豬場。
山村成就創業夢,年創收入30萬
2010年春節,林茂云辭工回到家鄉,結束了顛沛流離的日子。在說服家人后,傾其在外多年的打工積蓄和向鄉信用社貸款,投入20余萬元,建起了占地面積1000余平方米的養豬場,購進優質仔豬40頭。“不干則罷,干就要干好”,在仔豬入欄后,他把小豬當成了心肝寶貝,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時常蹲在豬欄邊觀察豬的生活狀況,對每頭豬的情況,他閉上眼睛都能了如指掌,有時一蹲就是幾個小時,在夜深人靜之時,常“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到豬舍里,回來后滿身豬騷味,弄得家人哭笑不得。為提高豬肉的品質,在豬食中增添綠色食品,就利用養殖場附近的荒山荒地種植青菜、蘿卜等蔬菜,以改善豬的“伙食”,既節約了飼料,又提高了抗病能力和改善了豬肉品質。他養的豬,各項指標均為“優”,深受廣大客商的青睞,一度遠銷湖南等地,在生豬未出欄前,商販們都提前作好預約。在解決了生豬銷售渠道后,就大膽地擴大生產規模,短短一年后,就將養殖規模擴大到了500余頭,2011年,出欄生豬300余頭,實現總產值近100萬元,扣除各項投入,純收入近30萬元,2012年,預計實現純收入30余萬元,一家6口人既能長年團聚,又過上了富足的生活。用他自己的創業感言精僻地概括了事業成功的秘訣,那就是:準確的判斷加上堅定不移的意志和勤奮的汗水,是開啟財富大門的“金鑰匙”。
致富不忘眾鄉親,幫助群眾奔富路
林茂云養豬致富后,沒有忘記與他共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父老鄉親們,他毫不保留地將自己的養殖技術傳授給從事養殖的群眾,并為他們提供母豬配種,僅收取成本費,對困難群眾,提供免費服務,還當起了義務“防疫員”,誰家豬生病,他都盡其所能,熱情上門服務。在他的帶動下,附近的很多群眾對生豬養殖的積極性得到提高,24戶農戶擴大了養殖規模,年出欄生豬在20頭以上,使養豬產業成為當地富民增收的一大主要產業之一。
誰說山溝無用處,窮壤也是大舞臺。在無人看好的邊遠貧脊的山溝溝,林茂云卻以“黃色的土地為紙、勤奮的汗水為筆”,抒發心中的豪情壯志,勾勒出一幅絢麗多彩的人生藍圖,成就了一位農民打工仔的夢想。(周定文)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