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據上海證券報報道,10月份四大行新增貸款投放僅約1820億元,較去年同期少增近400億元,創下了年內單月的新低。對此,多家機構及銀行業人士對騰訊財經分析稱,季節性因素導致的存款負增長以及四季度貸款額度相對緊張是10月貸款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此外,通脹抬頭及經濟降杠桿效應也是信貸回落的背景原因。
在季節性因素上,首先是季初財稅上繳較多,形成存款余額凈減少,在存款減少而存貸比控制不變的情況下,勢必要減少貸款。此外,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報告還認為,理財產品的入帳方式調整也對存款造成了負面影響。
某國有大行的公司金融部人士則對騰訊財經主要強調了貸款額度的緊張。央行每年都制定了總的新增貸款目標,今年目標為8.5萬億,前9個月已經完成了7.28萬億元,比例達到85%,留給四季度的額度已經不多。“每年四季度都有這個趨勢。”對于今年10月份比去年同期還要少增400億元的額度,他認為并不意味著今年四季度的貸款更為緊張,因為今年整體的信貸額度比去年要多0.5萬億。
交通銀行金融中中心也認為,由于三季度信貸投放步調略快,四季度銀行信貸計劃總體較低,加上行業不良壓力有所上升、及央行重申信貸擴張壓力等內外多方面限制因素,都對10月貸款投放形成了一定約束。
此外,長江證券認為,9月份通脹水平的快速抬升,也使得央行將控制通脹再度視為首要目標。此前,國家統計局公布9月份的CPI同比漲幅數據達到了3.1%,是本年度第二次突破3%,而2月份的3.2%的數據主要是因為春節的錯開效應(今年2月份是春節,但去年春節在1月份)導致。
在全行業10月份新增貸款數據上,大部分機構的預測多在5000億-6000億元區間。交通銀行和長江證券的預測均為6000億元,國聯證券的預測僅為5000億,而申銀萬國證券的預測為6710億元,雖然數字比其他機構高,但仍低于9月份的實際信貸投放數據7870億元。
10月份新增貸款數字回落的一大背景是,央行日前發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首次明確了“降杠桿”的提法。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認為,降杠桿的一種途徑就是降低負債規模,從央行的角度來講,就是對貨幣發行、貸款規模進行控制,特別是對國有企業、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貸款要控制。
對于市場上流傳的銀行因十八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政策存在不確定性而產生觀望惜貸情緒的說法,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對騰訊財經表示,銀行的行為相對中長期化,不會因為一個會議而出現惜貸行為。(劉中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