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縣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鼓勵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創建土地承包經營權市場,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借助土地流轉發展起來的新型農村經營體系,正讓農村廣袤的土地煥發新的生機,也讓農民朋友,看到了新的希望。
平寨村,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資源充沛,讓不少村民,都把發展產業的目光聚集到了這片土地上。村民楊興海去年自己掏了20余萬元,建起了蔬菜種植基地。通過土地流轉得來的60多畝土地上,一年四季種滿各類反季節蔬菜,讓老楊在一年時間里就回了本。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鼓勵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創建土地承包經營權市場,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更是激發了老楊擴大規模的信心,眼下,他又成功流轉進了20多畝地。
楊興海說:“這次中央開會對我們農村特別有好處,鼓勵我們去搞小型企業,搞家庭農場,把家庭農場發展起來,引進好品種帶動老百姓富裕起來,因為他們個體單薄,我們必須搞一個小企業,搞成個大組織,把他們帶動起來,共同致富。”
朱繼強家有8畝土地,今年年初,他以每年每畝一千元的價格將土地流轉了出去,改變了以往一家人守著幾畝地過窮日子的生活。他告訴筆者:“這樣流轉有好處,(如果)我自己種的話就是廣種薄收,這也不行,我只能種一部分,拿一部分流轉出去得到一定的收入,也比較好。”
土地流轉,對于村民譚秀芬來說可是個大喜事兒,一方面他獲得的是土地流轉的收入,另一方便,她留在蔬菜基地幫忙種菜,每個月能按時領取到可觀的工資,順利實現了“雙豐收”。
“流轉的地基還剩一部分,明年我想一起全部流轉給他們算了,我來給他們打工還得點錢,留在肯定也沒得什么。”譚秀芬說道。
據了解,2013年,丹寨縣共落實流轉土地899.43畝,通過土地流轉,激活了農村荒蕪土地的經濟,也解決了部分閑置土地的問題和土地季節性拋荒的難題,土地流轉,實實在在的讓土地成了村民們手頭的“綠色銀行。( 張燕 姚茂鵬 池明紅)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