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司鎮沙飄村村委會門口,每天都會停有三輛小車,不知情的人還以為又有領導來檢查工作了。殊不知這三輛小車都是該村“三大員”的私家車。沙飄村村干為何如此“富有”呢,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他們致富帶富的故事吧。
跑大巴車的支書
村支書文朝均,在任支書之前跑跑小運輸,當上支書后,接觸的人和事增多了,眼界也就更開闊了。面對交通不斷改善,運力日趨緊張的形勢,文支書在原來長期積累的基礎上,積極投資200多萬從事大巴客運業務,同時結合農村客運的需要,開辦三鑫汽車銷售店,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10余人就業,年營業額160余萬元,純收入30余萬元。
開公司的主任
村主任王付平,是該村良田壩組人。任主任之前是一個個體戶。近年來,隨著凱麻同城化的不斷推進,沙飄村成了下司開發建設又一個新的主戰場。面對土地的不斷減少,群眾增收途徑逐漸萎縮的實際情況,率先組建成立沙飄村建筑有限公司,積極主動承攬在村內附近的建設工程,就近解決當地失地農民就業。除臨時就業外,該公司還相對固定解決30多個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年創收100余萬元,純收入15余萬元。
開門面的文書
村文書胡英華在下司鎮區經營2個門面,銷售服裝、鞋等,解決就業3人,年營業額80余萬元,純收入10余萬元。
該村“三大員”靠自己的勤勞與智慧率先致富,年純收入均超過10萬元,建起了“小洋房”,開上了小汽車,成為當地農民在商海弄潮中創業致富的標兵,成為帶領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帶頭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帶領群眾致富的班子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三大員”的示范帶動下,該村群眾積極向村干學習,向村干靠齊,利用交通便利、環境優美的優勢,在清水江沿岸創辦農家樂13家,經營農家樂旅游業,解決失地農民113人就業,年綜合收入600多萬元。8戶群眾發展美國綠頭野鴨特種養殖產業,有2戶已形成較大規模,年出欄9萬余只,總收入360余萬元,純收入30多萬元。
在小康社會建設中,該村“三大員”帶領村兩委及組干深入調研,科學擬定小康社會建設方案,進一步理清村級經濟發展思路,明晰了以發展農家樂旅游和提供高素質農民工為引領的發展導向,明確從現在到2015年前,將完成灣塘吊橋、青杠城市主干道倒沙場下水道維修,青杠、河口組人畜飲水分戶裝表,新修水渠1000米,硬化良田至貓沖道路,配置6個組太陽能路燈,修建12個垃圾池,建2個人畜飲水工程,創建野鴨養殖示范基地,組織開展農家樂業主培訓,新發展7戶農家樂等具體項目和工程。通過有計劃地逐步落實,進一步完善該村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培育壯大優勢產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當前,該村部分群眾已脫貧致富奔小康。2012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500元,高于全鎮平均水平1072元。
村支書文朝均說:按預定的計劃和當前的發展趨勢,沙飄村干部群眾有信心在2015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小康社會目標宏偉,干群齊心信念堅定。
沙飄村,干部和群眾正一步一個腳印,在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中不斷跨越,不斷前行……(龍全國 張文品)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