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下司鎮清江村德興響水組農民文培忠戶,緊緊圍繞市場變化和市場需求,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養殖,由以前的菜農轉變成了養犬專業戶,把下司犬銷往省內外各地,促進下司犬品牌不斷做大。
今年即將50歲的文培忠,是下司鎮清江村地地道道的農民。為了養家糊口,文培忠和妻子把所有的土地全部都栽上反季節、無公害蔬菜,打起時間差,提高種菜效益。他們還承租了村里幾戶鄉親的4畝地種菜,種出來的蔬菜主要拉到凱里二商場批發給擺攤零售的賣菜人員。
后來,由于蔬菜市場不穩定,肥料不斷漲價,種菜成本越來越高,加上外地蔬菜大量進入凱里市場,且占凱里蔬菜市場的份額越來越大,市場競爭加劇,種菜收入越來越低,文培忠一家就開始改行建辦養殖場。
以前,農村很多家庭都喜歡養狗,養狗用來看家護院,文培忠每年也養兩頭狗,積累了一些養殖經驗。不管種菜多忙多累,他始終沒有把喜歡狗的感情放下,常常忙里偷閑地深入當地集市和附近的養殖場考察學習,了解下司犬市場行情和良犬選育、飼養技術、銷售信息、發展前景等。
通過考察,他發現下司犬易飼養,好管理,見效快,銷路廣,飼養前景廣闊。于是,9年前,他在家里建起了養犬場,在當地選購一批純種“下司犬”,第1年養了30多只,后來逐步增加,最多養到100余只。
由于場地窄,沒有條件攔網分開,成犬、幼犬都養在一起,犬常常打架,每年因打架而死去的犬都有4、5只,損失較大。
3年前,文培忠利用政府建設濱江大道和爐下快速通道得到的房屋拆遷款,在距離原老房子200米開外的松樹林邊,建辦起了占地3畝左右的養殖場,有成年犬舍、幼犬舍、暖房、暖圈,還有訓練場地,把水、電接進場里,大大改善了養殖環境。
環境變好后,文培忠養狗的干勁和信心更足了。他認真細致把握頭版、額端、毛量、骨量、四肢比例、尾巴的彎曲程度及長短,以及對外界因素的反應、性格、健康程度等選購標準,投資購進了一批良犬,最貴的種母犬有只花了9800元,最貴的種公犬有只花了1.28萬元,從此走上了自繁自養的路子,最多的一年喂種母犬14只,種公犬2只,幼犬近200只。
為提高犬的產仔率和成活率,文培忠和妻子起早摸黑,精心飼養,每天煮米飯、米飯拌蔬菜、豬肺、牛肺等熟食喂養。加強防疫治病,注重對幼犬打疫苗和對犬驅蟲,對養殖場定期消毒,適時搞好配種。同時,經常鍛煉犬的體能、骨架、身姿,對它進行奔跑、步態等訓練,使犬群興旺健壯。
文培忠告訴筆者,他家現在以養幼犬為主,幼犬的收效來得快。每只母犬每年產仔兩次,每次產仔6頭左右,幼犬出生滿2個月就可以賣了。一只犬每天的成本只要7元,每只幼犬可賣到2000元上下,每只可純賺1000元左右。
文培忠家飼養的犬都是下司犬,生長快、發育好、體型美,皮毛亮,很受客戶歡迎。目前,他家養有6只種母犬、2只種公犬,今年已經賣了13只犬,每只母犬賣得7000元,每只公犬賣得1萬元,都是湖南、湖北等省的客商上門來買。養殖場里現有的5只幼犬也已被湖南和當地的客商上門訂購。
文培忠告訴筆者,“養犬打拼10余年,雖付出了不少艱辛,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創業的快樂,終于把對犬的喜愛轉化成了職業,把養犬當成了一種產業,今后我還要在養犬這條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走得更遠。”(蔣建民 顧滿紅)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