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新年好!”2月22日,筆者打開QQ與雷山縣西江苗寨苗王銀莊經理潘世龍聊了起來。
“春節生意怎么樣?”
“大哥,很不錯。”潘經理反映迅速。
“收入怎樣?”
“春節七天樂,銷售進賬11萬元呢。”
“哇,真不錯,與去年比多了還少了?”
“當然多了,最起碼多出6萬元哦。”
潘經理還說,隨氣溫回升,這些天生意又開始紅火起來。
現年36歲的潘世龍,是家族第六代銀飾加工傳承人,大學畢業后,曾在外面打工謀生。2008年,看到大量游客涌進西江,潘世龍籌資10萬元開家銀飾店,當年不僅收回了成本,還賺了10多萬元,第二年,投資對銀飾店進行裝修,并正式命名為“苗王銀莊”,自己任經理。由于夫妻倆都讀過大學,懂得些誠信經營和管理,贏得不少的回頭客,銀飾生意風生水起,去年純賺利65萬元。
素有“中國苗族銀飾之鄉”的雷山,“銀飾鍛造”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主要分布在西江、麻料、控拜、烏高一帶苗族村寨,有上千年的歷史,代代相傳,凡是在家的成年人,都有銀飾工藝絕活,“進村如進廠,敲得叮當響。”上世紀,只要你走進麻料這一帶,家家戶戶的敲銀聲不絕于耳。為做大銀飾產業,該縣出臺鼓勵和扶持政策,在雷山縣城和西江苗寨修建銀飾、苗繡集加工、銷售、服務一條龍的基地,對辦開公司的藝人,該縣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或“3個15萬元”政策優先給予扶持,激勵該縣銀匠們紛紛走出寨門,遠到北京、貴陽,近凱里、雷山縣城等鄰縣市租房專門從銀飾加工。當下,銀匠們有的在縣城修起了“銀飾”樓,有的買上“銀飾”車,有的開辦公司當經理等等。富裕起來的銀匠們不忘家鄉建設,紛紛捐資參與“美麗苗寨”創建。
據悉,目前,該縣直接和間接從事銀飾加工行業的就達5500人,年創產值逾億元,成為當地苗族同胞增收致富、同步小康的主渠道。(潘國雄)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