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午餐管理工作,鎮遠縣從七個方面加強監管,確保每一分錢都花在孩子身上,切實為義務階段學生提供衛生、安全的營養午餐。
中小學食堂建設標準化。本著“節儉、安全、衛生、實用”的原則,逐步推進學生食堂建設標準化,力爭2013年底達到《農村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準》(建標109-2008)、《中小學校食堂建設配置標準(試行)》和餐飲服務許可等有關規定;學校食堂按照公益性、零利潤原則實行自辦自管;食堂工勤人員與就餐學生人數比例達到1:100以上,就餐學生人數低于100人的村點校至少配備1名工勤人員。
配餐食譜科學化。根據《農村學生膳食營養指導手冊》,結合當地實際,確定每周配餐食譜,做到學生營養午餐至少四套菜譜,一周一換,每餐至少“兩菜一湯”。同時在落實3元供餐標準的基礎上,本著主動、自愿原則,采取“家庭負擔一點,政府補助一點”等方式提高膳食標準,確保寄宿生一日三餐、米飯管飽、有肉有油。
食品安全監管社會化。把食品安全擺在首要位置,在加強政府監管的同時,嚴格落實學校食品安全責任制,各學校成立由教師、學生、家長、媒體和教育、衛生、食監等相關部門負責人或專業人士人員組成的膳食監管委員會,加強對食堂的管理和監督。
大宗食材供應統一化。從2013年起,縣人民政府對糧、油、蛋、肉等大宗原材料實行統一采購;對非統一采購的食品的進貨渠道和價格,及時予以公開,切實降低采購成本,確保為學生提供“安全、價廉、優質”的食品。
工作機制長效化。根據國家、省、州相關規定,結合本地實際,認真研制和完善《食品安全保障管理辦法》、《學校食堂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確保營養改善計劃實施各環節操作規范、運行有序。
伙食經費監管透明化。建立學生實名制信息系統,實現伙食資金跟人走;各校補貼資金實行報賬制,補貼款由縣教育局統一管理;充分發揮監察、審計部門的監督指導作用,防止虛報冒領,套取國家補助資金的行為發生。
責任分工明細化。成立以縣政府分管教育副縣長擔任組長的營養改善計劃工作領導小組,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各有關部門按照“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齊抓共管”的原則,共同推進營養餐工作實施。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