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上午,冷雨夾著寒風。記者走進麻江縣賢昌布依族鄉甲耳村村委會院內,蓋著紅色公章的低保戶名單醒目地張貼在村務公開欄內。
“這是村里所有的低保人員名單,貼出來讓群眾評議和監督。”村主任李光勇介紹說。
為推進陽光低保,做到公平公正,麻江縣各行政村均成立由村“兩委”班子成員、村民小組長、群眾代表組成的低保民主評議小組,對所有申請低保的農戶進行集體評議和無記名投票,并向群眾公示。3天公示期間,對有異議的重新評議,然后進行第二次投票和公示。經村評議的低保對象,經鄉審核和縣審批后,在行政村公開欄里進行第三次公示。第三次公示是“永久公示”,讓村里享受低保的人數、姓名、原因、類別、時間以及縣鄉監督舉報電話全部公示,便于監督。
賢昌鄉甲耳村趙明榮家因房子遭火災后生活陷入困境,妻子生病需常年吃藥,且無法正常勞作,大女兒還在上小學,小女兒才5歲,家里的重擔全由他一個人挑著。全村都對他家的情況深表同情,積極把他家評入低保戶。趙明榮對記者說:“以前誰家吃低保,因為啥吃,該領多少錢,村民不清楚。現在低保永久公示,大伙兒看得一清二楚。這樣的辦法管用,大家心里服氣。”
在壩芒鄉栗木村,推薦低保戶還增加了申請者申請闡述的形式。在遴選低保戶時,先將村中年老體弱、殘障和孤寡者挑出來直接讓其享受低保,其余的名額則在全村實行闡述推選。具體推選方法是,全村每個村民小組選出一個評委,加上村兩委班子和黨員代表,組成評議小組,然后讓申請者講述自己申請低保的理由,最后由大家投票,票數高者獲得低保資格。
全程評議、永久公示牽住了低保問題的“牛鼻子”,讓亂打招呼的“啞”了,弄虛作假的“卡”了,以權謀私的“傻”了。真正做到了誰在吃低保,群眾看得見,誰該吃低保,群眾說了算。
壩芒鄉栗木村支書陳高明與甘民先一家親切拉家常
下午3時。記者走進壩芒鄉栗木村76歲的甘民先家里,誰曾想到這個六口之家的生活重擔,卻是由這樣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來擔當?記者了解到,甘老太太的兒子兒媳都是智障人員,兩個年幼的孫子還在上小學,整個家就靠這個堅強的老太太撐著,生活境況可想而知。麻江縣開始實施農村低保后,鄉里和村里就把她家列入了第一批低保對象。
“現在,我家每個季度領到1612塊錢,這筆錢給我解決了大問題,柴米油鹽、孫子讀書都有了著落,心里也不像過去那么愁了。什么事都還得靠國家,沒有黨和政府的幫助,我家的日子是過不下去的。鄉里領導還經常告訴我,有什么事不要慌,沒得吃,沒得穿,沒得用就來找我們,我們幫你解決。”甘民先眼含熱淚激動地這樣告訴記者。
采訪中,像這樣感人的故事不勝枚舉。“農村低保制度好,困難群眾得溫飽。”這是采訪中許多低保戶共同發出的心聲。
麻江縣民政局副局長黃邦銘告訴記者,去年5月,麻江縣為加強對城鄉低保的監管,下發了《城鄉低保工作責任追究制度》,逐步建立家庭收入跨部門核查機制,通過勞動保障、銀行、證劵、稅務、工商、公安、住房等多部門介入這項工作,加強監管核查。
據了解,2012年麻江縣享受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共有19548戶48448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1.3%。麻江縣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工作思路,讓城鄉低保在陽光下安全健康運行,有效維護了城鄉困難家庭的切身利益,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記者 楊卓光 顧慧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