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冬日的暖陽照在素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的雷山縣郎德苗寨。
“今天有一個臺灣旅游團隊要來我們寨子旅游看演出。”苗寨的廣播響起村委會文書陳明軍濃濃的苗音。
“請參加演出的男女老少務必在十點半鐘前穿好盛裝趕到蘆笙場。”
再通知一遍……
10點20分,寨里的120名“演員們”陸陸續(xù)續(xù)趕到蘆笙場,演出準備工作就緒。
十點半鐘,21人的臺灣旅游團隊準時來到苗寨。
這時,古老的銅鼓敲起來,悠揚的蘆笙吹起來,歡快的舞蹈跳起來,一臺獨具苗族特色的歌舞表演開始,最后的一場是苗寨團圓舞,臺灣游客們情不自禁地手拉手加入舞的行列,整個苗寨成了歌的海洋,舞的世界。
“這里的文化原汁原味,真棒,下次還想帶更多的朋友來。”第一次到郎德苗寨的臺灣游客陳女士猶意未盡。
表演結束后,剛才還是場上“演員”即刻變成了旅游商品的“推銷員”,婦女們提著裝滿各種樣式的旅游商品向游客推銷。
33歲的苗族婦女文珍告訴筆者,年篼售旅游商品收入在6000元左右。郎德苗寨的婦女和姑娘在農(nóng)閑時加班加點搞剌繡,游客來時拿去推銷,生意挺不錯。
待游客走出寨門后,村民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到村委去記“工分”,郎德苗寨自1985年進行旅游開發(fā)以來,在對旅游收益進行分配時就一直采用“工分制”的形式,在旅游接待的表演總收入中,村委提留30%,用于寨上修橋補路,維護寨容寨貌以及與旅游有關的開支。其余的70%對村民按勞分配,憑工分計酬。
72歲的陳大爺除了走客不在之外,每一場都沒少過,談起“工分”給他家?guī)矶嗌偈杖霑r,精神矍鑠的陳大爺樂呵呵說,現(xiàn)在兒孫都在外,家里只有兩位老人,年收入有千把塊,錢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歌舞帶來的健康和快樂!
據(jù)陳明軍介紹,1月份來,已接待3批大型的旅游團隊,目前苗寨正在籌備新春民風民俗系列活動,到時游客將會更多。(潘國雄)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