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黔東南州民委文教工作緊緊圍繞貴州省“十二五”民族事業發展十大推進計劃,在民族教育扶持、民族節慶扶持、民族博物館建設扶持和民族語言文字的管理與服務、民族傳統體育等方面扎實地開展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主要工作措施是:
一、民族教育扶持工作。一是全年投入包括中央、省和州級的民族教育專項經費共325萬元,扶持了119個項目,保證了民族文化進校園項目的順利開展。二是牽頭與州教育局、州文體廣電局成功舉辦了一期全州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培訓班,對全州16個縣民族局和50所州級項目學校相關人員共計78人進行培訓,為進一步做好我州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奠定了基礎。三是按照《黔東南州關于加快民族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相關要求,落實民族工作經費64萬元,在州民族高級中學、凱里學院和州民族職業技術學院開辦了專招17個民族鄉和人口較少民族仫佬族學生的3個民族班。四是在丹寨縣民族高級中學、雷山縣西江民族小學和榕江縣車民小學創建州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范學校。五是在雷山縣成功協辦了全省民族文化進校園推進會,全省九市州地和11個自治縣進行了經驗交流。
二、民族節慶扶持工作。一是對全州民族節慶活動進行了普查登記。二是按照“指導辦好,協助辦好,扶持辦好”的工作原則,全年共投入資金39萬元,對凱里市三棵樹鎮格細村平寨自然寨鼓藏節、丹寨縣南皋鄉清江村二月翻鼓節等22個民族民間節慶進行了扶持。三是在榕江縣成功協辦了全省民族節慶觀摩會。
三、民族博物館建設扶持工作。一是對全州已建成、正在建和規劃建設的民族博物館(陳列室)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二是通過調查了解,掌握了隸屬民族工作部門管理的民族博物館(陳列室)情況,明確了民族工作部門對民族博物館建設扶持的方向。三是爭取到上級資金10萬元,對劍河縣民族博物館館藏品征集進行了扶持。
四、民族語言文字管理與服務工作。一是建立了臺江縣臺拱鎮張家村和黎平縣巖洞鎮巖洞村兩個州級雙語和諧示范點。二是明確臺江縣三小和黎平縣巖洞小學作為州級雙語教育聯系學校。三是同州苗學會協商,在州苗學會成立苗語文培訓工作委員會。四是與州教育局共同舉辦苗漢、侗漢語文培訓班各一期,分別培訓苗漢、侗漢語文師資各150人,為我州做好雙語教育工作奠定基礎。
五、民族傳統體育工作。一是加強與州內6個省級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的聯系,隨時掌握基地的建設和訓練情況,并就基地建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進行了調查了解,在認真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形成書面報告在全省民族傳統體育基地建設工作會暨備戰第十屆全國民族運動會研討會上向省民委和省體育局領導匯報。二是積極支持綜合訓練基地組隊參加在六盤水市舉行的全省民族傳統體育蹴球單項比賽活動,并獲得了男子單蹴第二名、男子單蹴第五名、男子雙蹴第四名和女子單蹴第五名,團體總分第五名的較好成績。三是積極參與做好全州第八屆運動會暨第二屆民族運動會籌備工作,協同州文體廣電局先后到申請執辦的施秉、鎮遠、天柱、榕江等縣對比賽場地和接待條件等進行考察評估,并對運動會的規程總則和項目設置等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四是認真回復州人大代表的建議,并從民族工作的角度,指導黎平縣將侗族摔跤作為競技項目申報。
六、加強調查研究工作。為有的放矢地推動全州民族文教工作的健康發展,年內對全州民族教育、民族節慶活動、民族博物館建設、民族傳統體育基地建設和雙語人才需求狀況等進行了調查研究,并針對這項工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及建議,形成調研報告向上級有關部門匯報。其中,在省政府辦公廳調研組到我州調研期間,我委領導就民族教育工作和民族傳統體育工作向省政府辦公廳調研組作了匯報,引起了省政府辦公廳調研組的高度重視。為此,州民委撰寫了《黔東南州民族民間文化教育工作專題匯報材料》、《黔東南州省級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建設工作專題匯報材料》兩個專題報告呈州政府提交省政府。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