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縣黃里村返鄉農民工侯小東開發綠色產業小記
春節剛過,筆者到海拔1000多米的雷山縣西江鎮黃里村返鄉農民工侯小東的折耳根基地別寨(地名)采訪,看到侯小東夫妻正與請來的11位苗族婦女一起忙于挖留種用的折耳根,準備運到該縣大塘鄉也宜村租用30畝田地種植。見到筆者要采訪,侯小東有些激動,馬上放下手中的鋤頭,與筆者攀談起來。
今年34歲的侯小東,1997年初中畢業時,由于家貧困讀不起高中,只好回家務農。面對家鄉正在大力開發茶葉產業的機遇,但如何去開發,還是一個大難題,家里父母是個地道的農民,無資金,怎么去開發?1998年2月,侯小東赴上海、福建、江蘇等地從事種養殖、建筑等工種。經過多年的打工積累了部分資金,2008年,他返回家鄉后,向荒山進軍,請來農民工開發茶葉基地18畝。為了方便茶農交售茶青,2010年他向信用社貸款3萬元,加上自己手上的2萬元,共5萬元購置茶葉加工機械設備,修建了一棟簡易的茶葉加工廠,解決了茶農“采茶易、交售難”的問題,年加工干茶1.5噸,獲得利潤1.5萬元,加上茶葉基地茶青采摘收入1萬元,年收入共2.5萬元。
種植折耳根
挖掘折耳根
侯小東正在整理基地種植折耳根的場面
侯小東瞄準市場需求,2012年初,他租用本村村民的3畝責任田,栽種了折耳根,當年收獲折耳根6000多公斤,自己購買一部小車,把折耳根運到凱里市場批發,以每公斤批發價5元計,收入3萬多元,除去請人工工資和其他費用外,純收入1萬余元。侯小東嘗到了折耳根甜頭,為了擴大種植規模,2012年底,他經與大塘鄉也宜村聯系,租用了該村村民的30畝責任田種植折耳根。目前,30畝田已全部種上了折耳根,預計到2013年收獲期,以每畝收獲2000公斤計,可收鮮折耳根6萬公斤,以每公斤市場批發價4元計,總產值可達24萬元,除租用田費用、人工費用及其他支出外,純收入可達12萬元。
目前,侯小東的18畝茶園長勢良好,預計到盛產期純收入可達3.8萬元。讓侯小東圓了綠色產業開發“夢”。(張希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