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長廖飛在貴州代表團團組開放日活動中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常住人口。”新型城鎮化,難點在流動人口享受市民化的待遇,在住房方面享受市民化待遇更是難上加難。
從黔東南州的實踐來看,統籌保障城鄉住房是破解農民市民化難題的一個有效手段。
在貴州黔東南州榕江縣,去年有303戶農戶從時代居住的大山搬遷至縣城,免費獲得一套保障房,同時保留原來在農村的所有權益。在政府的幫助下,他們在縣城找了工作,孩子也有新的學校就讀。正如一個農民所說,“日子甜滋滋的,就像騰云駕霧一樣”。
長期以來,我國在城鎮和農村的住房政策實行兩條線,在城鎮主要是公租房和廉租房,在農村主要是農村危房改造和扶貧生態移民工程。這兩大政策體系的實施部門、工作對象和資金渠道都不盡相同,就像兩根永不相交的平行線。
黔東南州通過整合中央和省里的有關政策,在這兩條平行線之間搭建了五個機制,成為消除農村貧困的有效方法之一。
第一是政策機制。去年3月,貴州省修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條例》,規定流動人口可憑居住證購城鎮保障房,為農民享受城鎮保障房掃清了障礙。
第二是經濟機制。從實際來看,年人均純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農戶,要想購買廉租房十分困難。貴州省在去年5月份實施扶貧生態移民工程后,對貧困農戶實施每人人均1.2萬元的補助標準,平均每戶可獲得4.5萬元的補貼,按照城鎮保障房的標準,一次性4.3萬元就可以買到一套住房,使得貧困農民不用自己花一分錢就能夠享受城鎮保障。
第三是保障機制。我們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對于搬遷農戶原來在農村的所有權益予以全部保留,由政府協調其在城鎮就業,子女入學也由鄉村學校轉到條件相對較好的縣城小學。
第四是情感機制。對于居住在信息相對封閉的農村群眾,如果單家搬遷,情感紐帶和文化紐帶會被切割。我們采取“一個村搬入一個小區、一個村民組搬入一棟樓、一個大家庭入住同一個樓層”的辦法,保持了他們的情感紐帶和文化生態。
第五是做大蛋糕。我們積極爭取保障房建設任務,以全省1/10的人口承擔了1/5的城鎮保障房任務和1/5的扶貧生態移民任務。今年,我們將用7900套保障房來安排移民生態工程的農戶6000多套用來保障城鎮居民,解決他們的住房問題。
通過這些措施,我們讓貧困農戶獲得了更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取得了穩定的收入,得到了更可靠的社會保障和更高水平的醫療。
為了進一步改善農村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我們希望把統籌保障城鄉住房納入國家政策,同時適當提高城鎮廉租房建設標準,面積增加到60平米。 (吳秉澤 王新偉)
代表小資料:
廖飛,男,苗族,1970年10月生,貴州六枝人,199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3年7月參加工作,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控制系電氣技術專業畢業,大學學歷,工商管理碩士,高級工程師。現任黔東南州委副書記、州長、州政府黨組書記。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