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一個人武部能量有多大?60年風雨歷程,貴州省從江縣人武部官兵給出答案:100多項榮譽,連續4次被評為“全國雙擁模范縣”、連續7次被評為“全省雙擁模范縣”。
駐守在老少邊窮山區的人武部,緣何譽滿黔山秀水?“傳統的熏陶,苦干加實干,關鍵要在小舞臺上做好大文章。”從江縣人武部部長謝曉波一語道破。
聚焦“三力”打造隊伍
■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
“齊步走,一二一”、“出擊!”,從江縣人武部訓練場,命令聲、口號聲,此起彼伏。擒敵技能訓練、隊列變換訓練競相上演。
以“練”為戰。一直以來,從江縣人武部從嚴訓練管理,制定獎懲機制,積極打造一支“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的民兵“鐵軍”。
2012年,參加黔東南州“苗嶺—12”實戰演習和軍分區民兵三項比武活動后,從江縣人武部沸騰了……這次比武,該縣民兵奪得團體第一名和3個單項第一、4個單項第二的優異成績,一舉打破多年“金牌荒”,連續4年被上級評為軍事訓練先進單位。
成績從何而來?謝曉波總結,讓軍號響起來、早操跑起來、番號喊起來、軍歌唱起來提升士氣,聚焦國防動員能力、核心軍事能力、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等“三力”,鍛造隊伍取得突破性發展。
從江縣靠山臨水,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時有發生,應急成為常態。“部隊服務人民,最根本的就是能打仗、打勝仗,必須組建一支建在身邊、抓在手中、用在關鍵的應急隊伍!”以此為思路,人武部將全縣基干民兵規模壓縮1/3,形成以應急隊伍為重點、支援隊伍為支撐、儲備隊伍為補充的民兵建設新格局。
自2011年底,人武部機關常駐一支60人的民兵應急骨干分隊,21個鄉鎮分別組建一支30人以上的民兵應急分隊,388個村寨和社區因地制宜組建民兵應急小組,形成三級聯建、全域覆蓋的民兵應急力量體系。
近年來,縣人武部累計出動民兵16萬余人次,完成抗洪搶險、抗旱救災、護林防火、撲滅火災等急難險重任務,搶救群眾618人,幫助運送救災物資3960余噸,挽回經濟損失3000余萬元。
著眼“四部”統領建設
■組建21支宣傳小分隊深入苗鄉侗寨
走進從江縣人武部,入口處的歷史文化墻、寬敞的訓練基地、獨具匠心的榮譽陳列室,令記者印象深刻。用政委羅利榮的話說,“我們地方雖小,但功能定位清晰,就是要將人武部打造成正規高效的軍事部、啟智育人的宣傳部、搭橋聚力的群工部、精準快捷的動員部。”
首先從硬軟件建設上入手,2006年,在當地縣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人武部著力完善基礎設施,投入上千萬元資金推進軟件和硬件均衡發展,讓正規化建設有了堅實的載體。
嶄新的辦公大樓建起來,成體系的管理制度相應出臺。該部制定《從江縣人武部崗位管理考核評分規定》,實行量化積分精細化管理。
“愛國熱情理性表達,團結一心振興中華,做文明守法好民兵!”日前,丙妹鎮民兵余老長收到人武部通過“手機課堂”發來的教育短信。這是人武部做好宣傳工作的一個剪影。
羅利榮介紹,人武部組建21支400余人的民兵宣傳小分隊深入苗鄉侗寨傳播黨的理論,組建“民兵政治教育宣講團”深入田間地頭宣講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代代官兵把貼近群眾做好黨的宣傳工作作為義不容辭的職責。
2008年11月,從江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328戶村民放置于都柳江邊用于危房改造的萬余根木材,面臨被洪水沖走的危險。人武部通過國防動員網迅速調集周邊1000余名民兵安全轉移了所有木材。“這都得益于我們精準高效的動員機制。”從江縣縣委書記王之政深有感觸。
示范基地助民脫貧
■摒棄給錢送物“一站式”輸血幫扶
翻開《從江縣2012年年鑒》,當中記載的每一項重點工程,都能找到人武部的影子:洛貫開發區建設,組織民兵投工投勞上萬人次;都柳江整治工程,組織民兵清理垃圾過百噸;農村危房改造工程,組織民兵改造危房1364間……
服務地方發展、帶領群眾致富,是和平時期人武部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從江縣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地理環境惡劣,經濟發展滯后,至今還有45%的人口未擺脫貧困。
為改變當地群眾缺少技術、粗放低效的傳統種養模式,人武部在營區后山超過60度的荒山挖出7畝地,建立民兵科技種植養殖示范基地,在營房頂層建立無土栽培實驗場。如今,基地已成為人武部和地方干部群眾生產技能培訓中心。
示范基地不僅豐富部里的“菜籃子”,而且還豐富民兵和群眾的“錢袋子”。青年民兵黃勇,參加縣種養基地培訓,開始在家里進行生態野雞養殖,兩年來年純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下江鎮中華村民兵連長黃達詩通過到基地學習養殖香豬,現養有香豬80余頭,迅速走上致富路……
從江縣縣長張廣淵介紹,從江縣人武部摒棄給錢送物的“一站式”輸血幫扶,以“抓黨務骨干培養、抓黨建制度機制落實、抓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為主要內容,開展“干部走下去、群眾富起來”活動,先后為全縣388個村級黨組織培訓村黨員骨干600余名,培養黨員致富能手82名,實施農村黨員創業致富項目135個,組內農民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多元。
(轉自2013年6月14日《人民日報》)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