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凱里市大風洞鄉下寨村母鴨田組野雞坡的數十畝秧田中出現了大量疑似龍蝦,它們憑借身上長長的鉗夾,在田坎上“挖洞”,造成了秧田水流失,還不時襲擊田中的魚兒,將它們咬死或咬殘,村民們采取了一些“殺蝦”措施,試圖將它們除掉或趕走,但無濟于事。
龍蝦長著長長的鉗夾
6月19日中午,接到當地群眾報料后,記者驅車趕赴大風洞鄉下寨村母鴨田組采訪。龍蝦出現在該組的野雞坡,這里有幾十畝秧田,幾乎每一畝都有。
不過,記者在田埂上巡視時,并沒有見到龍蝦的身影。陪同的村民羅大龍告訴記者,這時,它們正在水下“躲陰涼”,只有到了下午2、3點時,它們中的一些才會上岸或露出水面伸“懶腰”。
很快就抓了一只龍蝦
“不用擔心見不到它們,下田后伸手就可捕捉到。”羅大龍說,說著,他挽起褲管,走入田中,一分鐘不到,就摸出了一只,三分鐘后,又摸出了另外一只,隨后,他把兩只龍蝦放在水瓢里。
記者看到,龍蝦在水瓢中轉來轉去,有時是前進,有時是后退,不管是進是退,動作熟練自如。
水瓢里的龍蝦
龍蝦的頭部像普通的蝦子,尖嘴、長胡須……與普通蝦子不同的是它胸前長著兩只長長的鉗夾。羅大龍說,這鉗夾鋒利而有力,可以挖土,足以在田埂上打出“穿洞”來,還可以將活生生的魚兒夾死。
而龍蝦的尾巴,也非常有特色,它由五瓣堅硬的殼組成,殼的末端有細微的毛。“不要小看了這些尾巴,它很有力量,可以刨土,在龍蝦用鉗夾挖土時,尾巴就負責把泥土刨開。”羅大龍說。
一畝地兩天抓了90斤龍蝦
據了解,三年前,當地一位村民在外打工,回來時帶回了幾只龍蝦,并放入了自家位于野雞坡的秧田里。
“當時,我們也沒意料到會帶來麻煩。”羅大龍說,從去年開始,由于龍蝦繁殖得比較快,災難就出現了,野雞坡的不少秧田的田埂有“穿洞”,經常漏水,修補之后,有一定效果,但持續不了太長的時間。“我們家秧田漏水之后,家人以為是我種地不盡心盡力,有責怪的意思。”羅大龍說,后來發生了一件事,家人這才解除了對他的誤會。
這件事發生在兩個月前,羅大龍的父親羅志遠到野雞坡的耕地里放水,完畢,羅志遠驚訝地發現,有不少龍蝦在耕地里竄來竄去。“這時候,家人明白,秧田漏水,原來是龍蝦惹的禍。”羅大龍說。
油炸的比煮湯好吃
母鴨田組的村民羅華明說,野雞坡的龍蝦數量極大,一個月前,當地村民謝某到自家位于野雞坡的秧田里插秧,其間因發現龍蝦太多,只好暫時放下插秧的活去抓龍蝦。“抓了兩天,抓出了90多斤,最大的龍蝦比成年人的腳拇指大,重量在1兩左右。”羅華明說,而這丘秧田,有一畝左右。
龍蝦除了破壞耕地外,還經常襲擊秧田里的魚,尤其是魚苗。羅華明告訴記者,他的秧田不少魚苗被龍蝦夾死,沒有被夾死的,就會“殘疾”。“我抓魚時經常抓到殘疾魚,它們不是缺少尾巴就是沒有翅膀。”羅華明說,不過,這些魚是順帶放養的,每年插秧之后,村民們就會放一些魚兒在秧田里,秋收時捕撈食用。
因為龍蝦具有破壞性,村民們通過灑農藥、施肥料等辦法除之,但這小東西十分狡猾,在村民們灑農藥或施肥時,它就像“土行孫”一樣鉆入了地底下,待藥效過后又浮出地面活動。
據了解,龍蝦今年大面積爆發之后,當地村民便將它們抓來“下酒”。“我們嘗試了幾種吃法,最終還是覺得用油炸的味道好些。”村民羅華明說,最初,村民們抓龍蝦來煮湯,但味不好,還伴有腥臭味。隨后,村民們嘗試用油炸,炸過之后的龍蝦是脆的,味道遠比煮湯好,不過,在炸龍蝦之前,須得將其背部的硬殼除掉,否則,這些硬殼會割傷嘴巴。
下寨村文書羅志文說,前幾天,一些村民帶龍蝦到凱里出售,售價竟然達到了25元/斤。“從這個角度來說,養龍蝦比種糧食還劃算。”羅志文說,龍蝦會對農田造成破壞,下一步,看看如何才能揚長避短。
據了解,下寨村大量爆發龍蝦的情況,已經引起了凱里市大風洞鄉黨委、政府的重視。此外,母鴨田野雞坡秧田里的蝦是否就如村民們所說是龍蝦,尚待有關專家進行認定。(羅茜)
相關鏈接:
龍蝦是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目龍蝦科4個屬19種龍蝦的通稱。又名大蝦、龍頭蝦、蝦魁、海蝦等。主要分布于熱帶海域,是名貴海產品,中國已發現8種,以中國龍蝦產量較大。
龍蝦的適應能力很強,從調查情況看,無論湖泊、河流、池塘、水渠、水田均能生存,甚至在一些魚類難以存活的水體也能存活。
龍蝦具有掘洞的習性,在砂質土壤條件下,大部分龍蝦所掘的新洞深度超過30厘米。此外,龍蝦除了營養豐富,還有藥用價值,能化痰止咳,促進手術后的傷口生肌愈合。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