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施秉縣甘溪鄉的農民李紹云四年前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他去過縣、州里的醫院、門診就診過,但效果不明顯。近日,聽說鄉衛生院進了不少先進設備,變了樣,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到了這個“家門口醫院”就診,結果,病情大有好轉……李紹云說:“真想不到,我這病痛,是在家門口治好的。”
以賣藥度日
鄉鎮衛生院像“藥房”
據了解,像甘溪鄉衛生院一樣的鄉鎮衛生院,在黔東南州境內有204家,服務的農村人口390余萬,但由于設備不齊,人才缺乏等原因,各鄉鎮衛生院普遍存在服務能力差和就醫環境差的情況。
在2012年以前,全州204個鄉鎮衛生院中,不能開展放射、心電圖等輔助檢查的占50%以上,中心鄉鎮衛生院不能開展下腹部、剖宮產手術的占70%以上;不能開展中醫藥診療的占80%以上。此外,鄉鎮衛生院普遍還存在醫療布局不合理、設置不規范、流程不科學、醫護人員責任心不強、醫療操作規程不規范等諸多問題。
因此,農村群眾不得不像李紹云一樣,舍近求遠,到縣里、州里、甚至省里的醫院看病。
“這樣一來,農民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就解決不了。另外,鄉鎮衛生院的收入上不來,影響了其自身發展。”黔東南州衛生局有關負責人說。
小醫院 大變化
鑒于此,今年初,黔東南州推出了實施“兩大突破工程”的舉措,打算用兩年的時間提升鄉鎮衛生院的綜合服務能力和就醫環境,各縣市積極的響應,甘溪衛生院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巨變的。
整潔清爽的甘溪衛生院
施秉縣雙井衛生院溫馨的病房
據了解,在今年以前,由于看病、治療設施非常簡陋,甘溪衛生院只能靠出售藥品和診治一些簡單病癥度日。平均每天到醫院就診的只有1人次,每月的業務收入只有幾千元。
實施“兩大突破工程”之后,縣衛生局投入14萬元,為該院引進了熏蒸機、粉碎機等一批先進設備。
此外,該院發揮醫生的專長,將中醫科打造成為了院里的“首席科室”。
甘溪衛生院醫生在給病人治病
新設備引進來了,醫療布局重新規劃……一系列的措施致使甘溪衛生院煥發勃勃生機。據統計,現今平均每天到該院就診的病人有8人次左右,每月業務收入在4萬元以上。
據了解,推行“兩大突破工程“以來,黔東南州各縣市總計為鄉鎮衛生院投入了巨資4200萬元,診療設備因此“鳥槍換炮”,并通過培訓、引進等辦法,提升了基層醫療衛生隊伍的整體素質,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情況大有緩解。(姜健 張順琴 羅茜 攝影報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