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隊,加油!女隊,加油!”留守兒童潘興艷和隊員們大聲喊,并用力將拔河繩子往后拉。
“同學們,堅持!堅持!我們就要贏了。”緊挨5年級學生潘興艷的支教老師張蘭滿臉笑容地為女生們打氣。
“噢噢噢……”“哈哈哈……”女隊勝了歡呼,男生隊敗了也跟著笑。歡樂聲在山間回蕩。7月26日,位于月亮山區的榕江縣計劃鄉計埃小學的操場上,支教隊員正和孩子們一起開展趣味運動會。
“媽媽,‘夾氣球賽跑’,我們女生也要爭取第一名哦。”拔河比賽結束,潘興艷跑過來拉著張蘭老師的手說。
“什么?叫你媽媽?”
看著筆者驚訝的表情,20歲的張蘭有些不好意思。
“那晚下著小雨,凌晨1點,因為山區夜晚冷,我去檢查學生有沒有蓋被子。”
“走近潘興艷的床邊,聽見她正咯咯咯地笑,這么晚了她不會還沒睡吧。我這樣想,聽了一會兒,沒什么聲音。”
“我正想離開,卻聽到潘興艷迷迷糊糊地喊‘媽媽……我想你,你帶我去,你帶我去!’”
“聽聲音越來越大,我蹲下來,輕輕地捏著孩子的小手,突然,孩子坐起來,雙手抱著我喊‘媽媽’, 我知道孩子已經醒了。”
“孩子,你就叫我‘媽媽’吧,我就是同學們的‘媽媽’。我幫孩子抹去眼淚,那一刻,我也流淚了。現在,這些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都親切地叫我們女生為媽媽,管男生叫‘爸爸’”。
就在兩周前,張蘭所在的廣東中山大學星星之火支教隊18名隊員,帶著募捐到的文具,來到計埃小學義務支教。支教隊除了給學生補習英語、語文等知識外,還開設手工、舞蹈、音樂、戶外寫生、勵志教育等課程。
潘興艷家在計劃鄉擺底自然寨,從家到學校要走4公里山路。潘興艷的爸媽在浙江打工,她和哥哥就靠奶奶一人照顧。
放假了,潘興艷幫奶奶喂雞、掃地,沒事時,就拿起自己和爸媽的合影照仔細看,看著看著就開始抹眼淚。
聽寨上的干部說有老師來學校支教,教同學們跳舞、畫畫,還做游戲,像潘興艷這樣的40多名留守兒童高興地回到學校。家離學校遠的學生,就干脆搬到學校里來住。
現在,支教老師教會學生一些新歌,同學們能自己做紙船、折千紙鶴、制樹葉拓印畫,潘興艷還學會跳傣族舞。
計埃小學138名學生中,留守兒童就有50多名。這種情況,在榕江縣各校并不少見。
據了解,暑假開始后,華南農業大學、武漢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高校,紛紛組織支教隊,共100多名支教“爸媽”,奔赴該縣計劃、興華、定威、朗洞等邊遠鄉鎮山區開展支教,讓大山里的留守兒童過上一個快樂的暑期。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