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雷山縣種水稻開鐮收割的季節,當地部分種植紅、黑稻米的農戶更是喜出望外,因為他們種植的這種“帶色”的特種優質稻米,比種植雜交稻增值一倍多,且不愁銷售。據稱,這兩種雷山特有的地方優質水稻,在此前出現瀕臨絕種的危險。
“紅米與黑米這兩種顏色的稻米,為雷山地方傳統種植品種,兩年前已面臨絕種的危險。”雷山縣農業局農業推廣站農藝師李繼洲說,紅米與黑米,是雷公山地區農戶種植的傳統特種優質水稻,但與雜交稻相比,其株形松散、植株較高、易倒伏、不喜肥、產量低以及只能選擇在海拔較高貧瘠的田中種植等原因,因而不成規模種植,體現不出它的經濟價值等等諸多原因,當地農戶一直不愿推廣種植,甚至棄之不種,使之徘徊在瀕臨絕種的邊沿。
“只有少量農戶將之當成‘藥米’種植。”李繼洲稱,其中黑米在雷公山地區被一些農戶們稱之為“藥米”,被視為珍品,極少的農戶零星種植,也只有坐月子的婦女及生病的老幼才能得吃。然而,農戶們并不知曉,這兩種地方特有的“帶色”米卻是米中“寶貝”,可以大面積推廣種植,并能產生較大的經濟價值。因為它不僅含有對人體有益的花青素及許多必須的多種物質,而且還能產生較高的經濟價值。“只要有人來帶動,成規模種植了,就能體現不出它們的商品價值。”
去年初,雷山縣百佳尚品農業綜合開發公司負責人楊仕,在了解到紅米與黑米這兩種地方有色米的窘境及市場前景后,于去年初發動農戶擴大種植,還從云南引進了紫米,以公司+農戶的摸式一并發動農戶種植。且種植所需種子、有機農肥、技術等由公司免費提供,種植戶每戶給予500元的啟動資金,承諾按4.20元一市斤價值收購。當年經推廣,雷山西江鎮黃里村農戶共種植了30多畝,收獲時每畝比從雜交稻多出了1400多元的收入。
“有色米不愁銷售,我們主要銷往外省。”楊仕向記者算了一筆細帳:雜交稻在當地每畝均產量800市斤谷子,每斤谷子均價1.60元,一畝收入1280元;有色稻每畝均產量650市斤谷子,每斤谷子收購價4.20元,一畝收入2730元。有色稻與雜交稻相比,凈收入多出1400多元。“今天農戶還沒收獲歸倉,我們就已收了幾張大單。”楊仕稱。
“當地農戶嘗到甜頭后,今年主動擴大種植,從30畝擴展到270多畝。” 李繼洲稱,該公司不僅帶動了農戶的種植積極性,還將當地這兩種瀕危絕種的特種有色米開發保護了起來,農戶增收,企業也得利,這種保護與開發并舉是件有意義的事業,下一步該公司將擴大種植,擬在明年在全縣推廣一萬畝。
據介紹,雷山農民種植的紅米、黑米及紫米這三種有色米因其含有花青素,對人體具有延緩衰老、生津怡神、滋補強身、健脾補腎、生精益氣等等功效,因而在江浙一帶、珠三角一帶深受市民的歡迎,產品一直供不應求。(吳如雄)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