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回鄉參加資格認證就無法異地支取養老金
證明“我活著”,非得折騰嗎(微需求·助力公共服務提升)
退休人員兩地跑,只為證明“自己還活著”,這種窘境很多老人常遇到。其實,借助網絡認證,既能保證資金安全,還能方便群眾,何樂而不為?期待政府完善制度設計,讓異地認證盡早在全國范圍實現。
——編 者
【顯微鏡】
退休人員:年年兩地折騰,證明自己活著
有關部門:每年都有人冒領養老金
唐明珠是四川一名退休職工,目前與女兒、女婿一起居住在江蘇蘇州。每年7月,他都要不遠千里坐火車趕回老家,為的是進行養老待遇資格認證。
像唐明珠這樣,退休后離開老家與子女同住的老人還有很多。由于居住在非本人養老金的發放地區,這些老人要想領取養老金,就成了麻煩事。按照慣例,這部分人的養老金領取,需要回到原工作地辦理相關手續,進行資格認證后才能最終在退休居住地正常領取。
資格認證要怎么辦理?據江蘇省社會保險中心主任徐清林介紹,傳統認證通常采用紙質郵寄資格認證的方式,由發放地郵寄一張紙質的資格認證表,異地居住的退休老人到居住地的社保中心辦理登記認證手續,然后再將填寫好的認證表郵寄回養老金發放地。
在蘇州居住的廣州市退休人員朱重宇說:“郵寄的認證表一旦在途中丟失,就會造成養老金停發,重辦手續又比較麻煩。”因此,大部分退休人員還是選擇了回老家辦理。“一般情況下,退休人員為此不得不帶著材料兩地跑,可以說是相當麻煩。”徐清林說。“來回一趟,光車費就要1000多元,還不包括其他的折騰。”唐明珠很無奈。
退休人員兩地跑,只為證明“自己還活著,還可以領取養老金”。這樣的資格認證方式是不是成本太高了?
徐清林坦言,對于異地居住的退休人員來說,這的確存在著成本較高、效率較低、周期較長、準度較差、人性化程度較低等問題。但他同時表示,每年都有人冒領養老金,比如領取養老金的老人已過世,但養老金仍在發放的情況。對于養老金的使用安全來說,這樣的認證工作是必需的。
【調查】
一個范例:借助網絡認證養老信息
如何能安全發放養老金,又能方便異地居住的退休人員?
徐清林說,早在3年前,江蘇就與浙江、上海、安徽等泛長三角地區省市開展了異地居住人員養老保險待遇網上協助認證工作。黎志明從上海某企業退休后,便居住在蘇州某小區。每年的4月到6月,他只要到社區服務中心進行網上認證,就能進行資格認證。社保協理員黃駿介紹說,只要把異地居住退休人員的相關信息傳到網上,上海的社保機構就可以了解到退休人員的信息,養老金便可按時發放。
記者看了一份紙質的“異地居住人員領取社會保險待遇資格協助認證表”,這份表由上海社保機構出具,要求異地居住退休人員接到這張表后,“在2013年5月 31日前,帶好《異地居住人員領取社會保險待遇資格協助認證表》、居民身份證或社會保障卡,前往目前居住的縣(區)級社會經辦機構或其認可的街道(鄉鎮)勞動就業社會保險服務中心(所)進行資格認證,認證結果將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通過網上傳回參保地”。
在這張表上,記者看到有參保人員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別、出生年月、公民身份號碼、個人編號、現居住地等內容;也有需要居住地社保經辦機構提供的信息,如是否健在、居住地社保經辦機構的鑒證,并加蓋公章,如異地居住人員基本信息有變更,則由領取養老金本人填寫。“除了網上認證,我們還要將這張紙質認證表存檔。”黃駿說。
在安全方便的背后,是一系列的基礎工作。蘇州市社保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朱敏峰說:“為確保認證工作順暢進行,全市各級經辦機構提前收集整理基礎數據,完善居住地信息庫,將離退休人員住址按照省、市、區、街道、社區‘五級定位’梳理。同時,在規定的時間內統一下載協助認證通知信息,通過信息系統直接通知到社區(村)。社區工作人員采取上門走訪或組織各項活動等方式,在認證對象參加社區活動的過程中‘無聲有情’地完成資格認證。”
對于黃駿來說,一個社區內有多少異地居住的老人,她一清二楚。“平時社區組織老人們活動,異地居住的老人也一起參加,彼此之間都很熟悉。”她說,“我這個社區里,有35名異地居蘇的老人。”今年網上認證期間,居住在這個社區60幢的朱玲娣老人遲遲沒來認證,眼看網上認證工作快要結束了,黃駿主動上門了解情況。原來,朱玲娣老人摔跤骨折后一直住在醫院,本人不能前來認證。得知情況后,黃駿便到醫院病床邊為老人進行認證。
蘇州市社會保險中心退管科科長吳永慶說,異地居住企退人員領取養老金資格實現網上認證,打破了傳統方法的缺陷,退休人員在蘇州本地就可以辦完相關資格認證手續,順利地領取養老金。同時,也方便社保經辦部門更好地掌握認證對象異地居住情況,省去了打印認證函、郵寄和后續處理的人力財力成本。尤其對于退休職工來說,有效避免了認證函丟失的風險,使認證程序更便捷。而社保中心辦理這樣的認證,也更規范、高效,信息化程度更高。
要使用這個系統,基礎設施的建設可能是最大的困難。“要把這個系統的觸角深入到城鄉,遍布社區(村),就必須加強硬件建設,比如網絡和電腦的購置。”徐清林說,這需要財政的支持,在一些經濟相對困難的地方,需要加大投入。
在這個平臺的基礎上,人社部要求2013年將參加“網上認證”的地區擴大到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目前,人社部已經在泛長三角網上認證系統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異地退管網上系統,將來會有更多的省、市、自治區使用這個系統。”徐清林說。
【觀察者說】
管理也是主動服務
夢 純
領取養老金,是退休老人的一件大事。為了防止冒領、多領,管理部門要求老人定期進行資格認證無可厚非。可傳統方式不僅讓異地居住的老人飽嘗奔波之苦,讓垂暮之年的人周期性地證明“自己還活著”,真有些添堵。
認證不可避免,但認證手段完全可以及時呼應技術進步。無紙化辦公、網絡政務早就不是新鮮事了,可為什么目前全國只有13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網上資格認證系統,能讓退休老人就近完成資格認證?
作為一項公共管理,如果我們的有關部門能夠及時跟進社會變化適時變“純管理”為“管理+服務”,那么在中國普及互聯網十幾年后的今天,全國范圍內的異地認證應該已經實現。當然,要想讓認證系統深入城鄉,遍布社區(村),更大范圍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必不可少。管理也是服務,變管理為主動服務的觀念也應該跟著網絡跑,網絡鋪到哪里,管理和服務就要主動延伸到哪里。這樣,政府的公共管理才會更具服務色彩,管理效果也會更好。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29日 14 版)
上一篇 :人民日報:二娃,想說“生你”不容易
下一篇 :保障休假權不能單靠放假方案


- 1.貴州省上月經濟運行情況 PPI自20
- 2.長江日報:給依法討薪創造條件
- 3.全州電子商務現場觀摩暨總結會召開
- 4.莫讓彩禮成為婚姻的負累
- 5.《爸爸去哪兒》給父親重新定位
- 6.航班延誤服務不能滯后
- 7.延遲領取養老金不合理
- 8.公權失范才是對法治最大的傷害
維權參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