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結束的新一輪伊核問題日內瓦談判雖取得一些進展,但并未簽署任何協議。對此,法美兩國評價不一。
美國國務卿克里稱贊談判取得明顯進展;法國外長法比尤斯卻認為,此次談判并未達成協議,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有專家分析指出,造成此次談判無果而終的主要原因是法國對伊朗要求“過于苛刻”。法國有媒體描述說,在這場談判中,法國給會場上的樂觀氣氛澆了一瓢涼水。更有伊朗媒體指責法國“阻礙伊朗與各方達成協議”,伊朗議會外事委員會發言人甚至稱法國是在“敲詐”。有分析稱,法國此舉表明,該國希望在事關中東未來發展的歷史性重組中扮演重要角色。
據參與談判進程的人士披露,是法國的堅持影響了談判進程。法國《費加羅報》報道說,擬與伊朗簽署的臨時協議草案中有五六項內容遭到法國質疑。法方認為,該協議文本只是美伊妥協的結果,并沒有反映國際社會的擔心。因此法國建議修改草案內容,主張暫停對伊制裁的前提條件是伊要對兩個核心問題作出明確承諾:一是停止濃度超20%的濃縮鈾提煉活動,終止建造重水核反應堆,特別是將于明年夏季完工的阿拉克重水反應堆,伊方要保證至少在6個月內暫不運行該反應堆,否則遭以色列空襲的風險將增加;二是交出濃度為20%的濃縮鈾,西方國家認為伊朗已生產出186千克該純度的濃縮鈾。
在法國外交中,伊核問題是當前具有戰略意義的國際重大問題之一,法國仍擔心伊核計劃軍事化將引起整個中東地區的核擴散。此外,法國對伊朗新總統魯哈尼缺乏信任,認為他的讓步太小,只是想簽一個“打折扣的”協議,繼續為伊朗發展核計劃爭取時間。對美國,法國也不放心,因為有前車之鑒,在軍事打擊敘利亞問題上就吃過美國的苦頭。
法國國際問題專家拉塞爾認為,在伊核問題上,法國一直持強硬立場,對與伊重開談判態度謹慎并保持警惕,而且是以懷疑的眼光觀察美國對伊立場變化的,但法國對外表態總是說與美只是在“策略”上有分歧。拉塞爾說,中東地區正經歷新一輪力量重組,法國希望在這一關系地區未來發展的歷史性重組中扮演重要角色。英國路透社11日的一篇評論稱,法國的不妥協立場雖然令人失望,但可以幫助法國同海灣國家及以色列重建戰略關系。另有分析指出,不僅以色列,沙特、土耳其等國也對美伊關系發展可能給中東地區帶來的地緣政治格局變化心有芥蒂,法國此次對伊表現強硬似乎具有一定代表性。
在歐盟內部,尤其是主要成員國英國和德國在此輪談判中也與法國步調不一,歐盟內甚至有批評說法國試圖拖延談判時間。美國方面則對敢開頂風船的法國“很生氣”。不過在公開場合,法國與歐盟都竭力掩蓋分歧。克里事后也安慰輿論稱,不達成協議要好于達成一個壞協議,美國不會為達成協議犧牲一些東西。
另據分析,在伊核問題上,奧巴馬政府仍受國會掣肘,只有美國國會在是否解除對伊制裁問題上有決定權。法國輿論還特別關注魯哈尼的表態。魯哈尼在談判結束后表示伊朗不會屈服于任何大國,并重申伊朗有提煉濃縮鈾的權利,這是不可逾越的“紅線”。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