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我們控制不了,但總有解決的辦法”——貴州旱區抗旱見聞
在已經6個月沒有雨水滋潤的土地上,貴州省威寧縣斗古鄉水塘村村民馬武早種下了今年的第一壟玉米。
馬武早說,去年10月至今,斗古鄉沒下過一滴雨,山塘基本都干涸了。為了不錯過耕作季節,連日來,馬武早和幾戶村民采用互助的方式,用拖拉機從7公里外的集中供水點拉水回來為玉米下種澆水。“春耕不能等。如果雨來了再下種,收成就不能保證了。”
去冬今春,貴州西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畢節市和六盤水市等地遭遇大面積冬春連旱,平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較歷年同期偏少三到六成,43萬人出現臨時飲水困難,120多萬畝農作物受旱。記者日前在重旱區采訪看到,盡管已干旱數月,但村民們仍抓緊農時忙著播種玉米、土豆,栽下辣椒、小瓜,培育烤煙苗,各地的春耕生產正在如火如荼進行。
在威寧縣牛棚鎮新營村地頭,記者看到,鎮黨委書記吳世榮正和村民們一起察看烤煙育苗。吳世榮說,烤煙是當地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目前正值育苗階段,20天后就要下種,現在山塘都干了。面對旱情,他們將烤煙種植戶的煙苗進行集中培育,從遠處水源地拉了十幾噸水,保證育苗用水。
近年來,貴州在干旱地區加大水利設施建設力度,今年春耕中許多設施發揮了重要作用。水城縣盤龍鎮官寨村村民羅光秀正從水井里用水泵抽水澆地。她告訴記者,當地干旱了幾個月,全村人的生產生活用水全靠這口兩年前打下的深水井,“蔬菜是村里的主要收入來源,今年收入就全靠這口井了。”
為保證春耕,村民們因地制宜想出了很多對付旱情的土方法。幾天前馬武早買了兩捆地膜,每種下一壟玉米就覆蓋上一層地膜。他說,當地的土壤是“夜潮土”,因早晚溫差較大,地膜能收集到露水來提高土壤墑情。有的村民用水將農家肥拌稀,挖一個坑淋一層農家肥,再將種播下,玉米生長初期所需要水分和營養就有了保障。
據介紹,冬春連旱發生以來,貴州已累計投入抗旱人力8.5萬人次,出動抗旱機具800余臺套、運水車輛179輛,力保旱區群眾生產生活用水。
還有一個多月,貴州干旱地區的春耕就將結束,馬武早的6畝土豆和3畝玉米也將播種完。日頭偏西,玉米地里一排排整齊地膜在夕陽照射下閃著光。馬武早笑著對記者說:“天氣我們控制不了,但總有解決的辦法。”(王念 胡星)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