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謀創新驅動 助力轉型發展
——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下周走進貴州
相關鏈接
近五屆中國科協年會簡介
第十四屆中國科協年會
第十四屆中國科協年會由中國科協和河北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于2012年9月8~10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召開,主題為“科技創新與經濟結構調整”。年會主要活動分為六大系列,共1000多項。
年會設立8個專題論壇,重點圍繞河北省的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當中的關鍵問題和熱點難點問題,與會專家發表他們的真知灼見,建言獻策。
年會設立了“五個一批”的目標——引進一批人才,對接一批項目,承接一批成果、簽約一批協議、解決一批河北的重大技術問題。
第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
第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2011年9月21日在天津舉行,年會圍繞“科技創新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主題共安排81個學術交流單元。
年會吸引了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多個國外科技團體代表、百余名中國“兩院”院士等5000余名國內外科技領域專家學者齊聚津門。學術交流活動有“低碳經濟與環境保護”、“工程技術與產業發展”、“醫療健康與食品安全”、“區域經濟與城鄉發展”、“信息技術與科技傳播”五大板塊。同時面向青少年、農民、城鎮勞動人口、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社區居民等重點人群開展4大系列科普活動。
第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
第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于2010年11月1日在福州召開,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新”為主題。
年會為福建新增設14個院士專家工作站。舉行了院士專家項目簽約暨推介會,對接項目涉及電子信息、生物及醫藥、新材料、現代農業、海洋開發、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其中節能環保、信息網絡、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對接項目152項,占對接項目總數近50%。
第十一屆中國科協年會
第十一屆中國科協年會于2009年9月8日至10日在重慶召開。大會的主題是“自主創新與持續發展”。
年會的學術交流活動分國際交流、生態環境、工程技術、醫療健康、城鄉建設、經濟管理與信息工程六大板塊,共設34個分會場。年會圍繞重慶市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為重慶市科學發展獻計獻策。
第十屆中國科協年會
第十屆中國科協年會于2008年在河南鄭州舉行,年會的主題是“科學發展與社會責任”。
年會共有學術交流活動38場、專題論壇10個、科普活動12場。為突出學科交叉的目標,本屆年會將原有的“綜合交叉”定位改為“學科交叉”,并有針對性地設置了一些跨學科、跨行業的專題分會場。針對“5·12”汶川八級特大地震巨大自然災害,專門設置2008防災減災論壇,本次年會還特別開設了奧運工程與土木工程論壇。
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各項活動亮點頻閃
院士專家匯聚黔中 攜手貴州同步小康
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將于2013年的5月25日至27日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行。本屆年會設立了各類活動,特色鮮明,亮點頻閃。
專題論壇突出地方特色 院士專家建言貴州發展
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籌備委員會為做好舉辦地服務的工作,特致函我省9個市(州)和貴安新區管委會,根據各地實際申報專題,同時,還根據本省實際擬定部分專題。年會執委會辦室經過統籌,確定了對貴州地方服務具有代表性、針對性強的12個專題論壇。邀請學科前沿領域的國內外院士專家出席并擔任分會場主席和報告人,結合貴州科技需求,圍繞學科發展建言獻策。
首設國際科學大師論壇 凸顯對外開放理念
中國科協年會首次設立“國際科學大師論壇”,邀請諾貝爾獎及其他國際著名科技獎獲得者作主旨演講,現已確定6位國際科學大師出席本屆年會,5位國際科學大師將在論壇發表精彩演講。本屆學術交流共設27個分會場,其中國際及港澳臺分會場6個。
院士專家集中援黔 系列特色科普好戲連臺
中國科協年會首次開展專項活動“全國院士專家集中援黔行動”,主要內容是:院士專家通過深入貴州基層開展“進校園、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軍營”活動,根據對貴州省情的調研,為貴州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努力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積極建言獻策。在此期間,年會將遴選100條左右對策建議編印《第15屆中國科協年會院士專家為黔服務建言集》,呈報中國科協以及貴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并送省直相關部門決策參考;在技術、項目方面,特別是涉及主要產業的重點企業,院士專家也將幫助和培養創新人才和急需人才,促進協同創新、成果轉化,實現技術難題聯合攻關,推進貴州企業發展,實現互利雙贏。科普活動充分體現“大科普”的年會定位,參加活動的單位規模、科技工作者人數均將突破以往,系列科普活動也更加貼近公眾,在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期間,圍繞“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主題,年會將開展形式多樣的系列科普活動。
大學立墻鐫刻院士寄語 科技精英勵志青年才俊
在貴州大學城建設“院士寄語墻”,年會將遴選院士專家100條勵語鐫刻在“院士寄語墻”,以作貴州人文景觀長久紀念。年會將遴選100條左右對策建議編印《第15屆中國科協年會院士專家為黔服務建言集》;在技術、項目方面,特別是涉及主要產業的重點企業,院士專家也將幫助和培養創新人才和急需人才,促進協同創新、成果轉化,實現技術難題聯合攻關,推進貴州企業發展,實現互利雙贏;此外,院士專家還將開展“進校園”活動,為大學生們做學術或科普報告;院士專家還將與貴州各市(州)、各部門(單位)、各類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加強聯系,積極推進貴州人才建設、技術升級、項目引進、搭建合作平臺、簽訂合作協議。
舉行項目資金捐贈儀式 18所中學225學生受助
中國科協年會首次設立農村中學科技館捐贈儀式,我省18所中學受贈;同時開展合展勵學金捐贈儀式,貴州財經大學和貴陽職業技術學院共225名學生為受助對象。
首次設立衛星會議 服務地方活動覆蓋全省
為提高年會為舉辦地服務的實效,使本屆年會活動覆蓋全省,本屆年會首次設立衛星會議,在全省9個市(州)政府所在地和全省各縣(市、區)設立同步會場,組織黨政干部、科技工作者代表和相關人員收看開幕式暨大會特邀報告會。
首創標識徽章 創作主題歌《夢想的翅膀》
為體現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文化內涵,年會采用的標識徽章是以航空發動機高速旋轉形象地表現,呈現為一個優雅的漸開線軌跡,表現科技是帶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寓意本屆年會的主題“創新驅動與轉型發展”。本屆年會還首次啟用主題歌《夢想的翅膀》。
提升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提供決策咨詢建議——
十四年科技盛會 十四年創新歷程
中國科協年會是我國科技領域高層次、高水平、大規模的科技盛會。其前身為中國科協學術年會,1999年由胡錦濤同志主持中央書記處會議同意設立。從2006年起,由綜合性、跨學科、開放性的學術年會轉型為大科普、綜合交叉、為舉辦地服務的綜合性科協年會。
年會由中國科協與省級人民政府聯合舉辦,每年舉辦一屆,至今已先后在杭州、西安、長春、成都、沈陽、博鰲、烏魯木齊、北京、武漢、鄭州、重慶、福州、天津、石家莊舉辦了十四屆。
年會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科協申辦。組織工作在中國科協和舉辦地黨委、政府領導下開展,設組織委員會、年會辦公室和執行委員會。年會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科技發展需要和舉辦地特色,按照“征集—推薦—審定”的程序確定主題。
年會的宗旨是“大科普,學科交叉,為舉辦地服務”,大科普是國際慣例;學科交叉是推進學術交流,促進學科發展,增強年會對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為舉辦地服務就是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
經過多年的實踐,中國科協年會形成了“1+3+X”的內容模塊,其中“1”指大會開幕式暨大會特邀報告,“3”指專題論壇、學術交流、科普三項主要活動,“X”指院士、專家與地方黨政領導座談交流及其它相關專項活動。
——年會開幕式和大會特邀報告會在主會場舉行,除年會參會人員外,一般邀請黨和國家領導人、著名專家學者、中國科協常委會委員、舉辦地黨政領導及各界人士、地方科協領導以及國內外科技團體負責人出席。開幕式上頒發求是獎和周光召基金會獎。大會報告會在開幕式后進行,特別邀請海內外著名專家學者、舉辦地政府主要領導圍繞年會主題,就科技界和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科技題目作大會報告。
——學術交流活動根據年會主題和學科發展需要,圍繞學科交叉、科技前沿發展、科技創新中的重大問題設立若干分會場,搭建專家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平臺,并接納海內外專家參與。
——專題論壇圍繞舉辦地經濟社會發展中重大、急迫、瓶頸、全局性的關鍵問題,搭建決策咨詢平臺,通過組織專題調研、設立專題論壇,促進專家學者與舉辦地黨政部門之間的交流和對話,推進決策科學化。
——科普活動圍繞《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年度主題和年會主題,根據舉辦地的社會發展和科技需求,聯合國家相關部門和全國學會搭建科普活動平臺,面向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在舉辦地的學校、社區、企業、農村等開展科普活動,促進科技傳播以及專家學者與公眾的互動交流。
——專項活動根據年度特征和舉辦地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年會的平臺和資源,安排有年度特色、舉辦地特點的其他重要活動。
十四年來,中國科協年會通過舉行學術交流,推動科技創新,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及人才成長;通過開展科普活動,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高;通過舉辦專題論壇,為舉辦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決策咨詢建議,得到了科技工作者和社會公眾的廣泛認可;通過年會宣傳報道,展示了舉辦地城市新形象,受到了舉辦地的肯定和歡迎。
廣聚科技資源、廣納真知灼見、廣交科技英才、廣搭合作平臺,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
千余項活動打造科技盛宴
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是由中國科協和貴州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于2013年5月25-27日在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心召開,主題為“創新驅動與轉型發展”。本屆年會的指導思想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和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號)精神,按照中國科協“三服務一加強”的工作方針和“大科普、學科交叉、為舉辦地服務”的年會定位,圍繞我省“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主基調和工業強省、城鎮化帶動戰略,為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廣聚科技資源、廣納真知灼見、廣交科技英才、廣搭合作平臺,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我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服務。
本屆年會由開幕式暨大會特邀報告會、貴州省黨政領導與院士專家座談會、學術交流、專題論壇、科普活動、專項活動、衛星會議等七大系列版塊組成,共1000多個活動項目,數千名科技工作者參與盛會,30多個全國學會參與組織學術交流活動。
2013年5月25日上午在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心舉行年會開幕式暨大會特邀報告會,主會場規模2800人。主要內容為: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黨組書記申維辰主持;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致開幕詞;中共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致歡迎詞;中央有關領導同志講話;舉行周光召基金會應用科學獎、求是杰出青年獎頒獎儀式。大會特邀貴州省省長陳敏爾、國家有關部委領導和國內外著名科學家,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和科技創新的前沿、熱點問題作報告。
5月25日下午在貴陽世紀金源大酒店舉行國際科學大師論壇。會議邀請和組織數位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大師和在學科前沿領域的國內外一線專家、六個國家的對口國際組織代表及港澳臺科技團體代表出席,六位科學大師將在會上作學術講座。屆時中央領導、中國科協領導及省領導將出席。
5月26日上午,將在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心舉行貴州省黨政領導與院士專家座談會,屆時院士專家與貴州省委、省政府領導進行面對面交流,開展建言獻策活動。
5月24日下午,將在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心舉行“中國夢”報告會,將邀請我國不同時期三位杰出科學家或科學家代表作報告,講述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奮斗歷程。
年會學術交流共設立27個分會場,其中國際及港澳臺分會場6個。分別為:綠色化營運創新型人才國際學術研討會;無線電能傳輸關鍵技術與應用學術國際研討會;技術信息傳播與產品營銷國際研討會;基因工程國際研討會;成癮與精神疾病國際學術研討會;兩岸四地工程教育圓桌會議;先進能源開發裝置中的關鍵力學問題;環境科技創新與生態環境建設研討會;火電廠煙氣凈化與節能技術研討會;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研討會;綜合交通與物流發展研討會;山區橋梁建設技術創新論壇;航空發動機設計、制造與應用技術研討會;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論壇;全國鋁冶金技術研討會;現代顆粒測試技術的發展及應用研討會;復合材料與節能減排研討會;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中國西部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與科技創新學術研討會;科技創新與茶產業發展論壇;中藥與天然藥物現代研究學術研討會;高原環境下的疾病防治與健康工程論壇;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貴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生態環境保護研討會;產城互動與規劃統籌研討會;產學研協同創新與民生科技產業發展研討會;現代圖學推動數字設計與制造論壇。
年會設立12個專題論壇,重點圍繞貴州科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和熱點難點問題,特別是貴州工業強省十大產業發展的需要,開展專題論壇活動。由貴州省有關政府部門組織,中國科協協調所屬全國學會支持。分別為:西部(貴州)工業園區建設論壇;糧食安全與病蟲害綠色防控論壇;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論壇;科技與高端白酒產業發展論壇;山地新型城鎮化發展論壇;民族醫藥產業發展論壇;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與地方發展論壇;科技創新與農業現代化發展論壇;錳化工及錳系新材料發展論壇;畢節試驗區發展專家論壇科技創新與煤炭產業發展高端論壇;“三位一體”綜合規劃實施與扶貧攻堅論壇。
年會科普活動分為三大類,分別為:百場院士專家科普報告黔貴行、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暨貴州省科技活動周主場科普宣傳活動、黔貴科普大聯動。
年會還安排了12個專項活動,分別為:韓啟德主席與貴州大學生見面會;求是獲獎者與大學生見面會;求是獎獲獎者座談會;科學道德建設論壇;技術創新·企業發展論壇;學會黨建論壇;女科學家高層論壇;科技政策論壇;第五屆全國科技攝影展;中國科技館發展基金會捐贈儀式暨科普報告會;中美臨床轉化醫學國際論壇;全國院士專家集中援黔行動。
2011年,全省科學技術大會提出實施八大科技工程六大科技行動計劃,提升創新能力支撐發展。
科技創新成果展示交易會有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科技專家圍繞十五屆中國科技年會主題進行調研,為貴州發展出謀劃策。
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將出席本屆中國科協年會。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