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扶貧生態移民工程,搬遷人口達200萬,這是我省加快扶貧脫貧攻堅、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迫切要求,必須充分認識其重要性、艱巨性和持續性。要從為民服務的政治自覺和同步小康的戰略高度,把這一工程作為從根本上解決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問題的重要抓手,把準脈、下大力,穩扎穩打地深入推進。
扶貧生態移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當前,我省農村貧困人口有923萬,相當一部分居住在自然條件惡劣、不具備基本生存條件的地方——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嚴重、自然災害頻發,人口居住分散、飲水困難、交通不便,基礎設施投入大、扶貧成本高,很難就地實現脫貧致富。自2012年啟動實施至今年上半年,已搬遷群眾普遍反應荷包比以前鼓了、環境比以前美了、生活比以前爽了、出行比以前方便了,老百姓得到了實惠;很多沒搬遷的群眾搬遷意愿很強、積極性很高,對改變自身貧困、改善水電路基礎設施的要求很迫切,期待著早日搬遷。實踐證明,實施扶貧生態移民,把區域發展與扶貧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將這些貧困群眾搬遷到城鎮、產業園區周邊等條件相對較好的地方集中安置,有利于降低扶貧成本,使群眾能夠享有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從根本上解決這些貧困人口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有利于減輕遷出地區生態環境壓力,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促進生態恢復、建設和保護;有利于加速我省“四化”同步發展進程。
扶貧生態移民必須知難而進、順勢而為。總體上看,扶貧生態移民首戰告捷、開局良好,但應當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一方面,省和地方資金籌措壓力大、移民安置人地矛盾等客觀困難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部分地方重視不夠、前期工作不扎實、項目管理不規范、搬遷對象有頂替現象、統籌解決就業就醫就學系統性不夠、缺乏后續產業支撐等問題也較突出。我們是知難而退、半途而廢,還是堅持不懈、奮力攻堅,這是對相關地方、部門和每個黨員領導干部是否真心為民服務、是否真心關愛貧困群眾、是否全力助推扶貧開發、小康創建的一次重大考驗。特別是2013年這個關鍵期,如果做好了,我們就有兩年的經驗,后面就有把握了;如果做不好,后面就會吃夾生飯,不好向全省人民交待。要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動力,迎難而上、全力投入,堅持農民自愿的原則,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有保障”的總體要求,把這項利民、惠民的生態工程抓緊抓實,堅決打好這場扶貧開發攻堅戰。
扶貧生態移民要注意攻堅克難、科學推進。注意依靠群眾,尊重群眾意愿,激發群眾力量,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作用。注意突出重點,始終牢牢抓住“建房、搬遷、就業、配套、保障和退出”六個關鍵環節,做到“四堅持、五為主、四結合、一確保”。注意破解工程難題,更加積極主動破解錢從哪里來、地從哪里出、人往哪里走等難題;加大向國家的爭取力度,加強市場化運作,引入社會資本,建立起多元化長效投入機制;著力向山要地、削峰填谷,集約節約用地,增加建設用地。注意突出培育產業,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現代農業,強化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促進群眾就地就近穩定就業。注意宣傳教育引導群眾,幫助群眾算好收入增加賬、成本節約賬、生活質量賬,讓群眾了解扶貧生態移民的益處,從而不等不靠、自覺自愿參與。注意進一步形成工作合力,各地各相關部門都要重視扶貧生態移民工程,切實轉變作風,更加主動地深入一線、深入群眾,做到“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抓到底”,確保工程在規劃、建設、管理、服務、后續產業培育發展等各環節重大任務高效高質量完成。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