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中旬以來,我省久旱少雨,農田龜裂、水井見底、水庫干涸,群眾生產生活用水告急,許多地方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大旱面前,全省上下紛紛行動起來,到災區第一線去,深入基層、深入農村、深入旱區的田間地頭和缺水農戶家中排查化解難題,幫助災區積極開展生產生活自救。
眼下最迫切的是保民生、保秋收,努力把災害損失減小到最低程度。抗旱救災,既事關一家一戶的水缸與餐桌,也關乎全省發展大局。要把保證群眾飲水安全放在抗旱救災首位,把鰥寡孤獨、老弱病殘、單家獨戶的飲水問題落實到人,讓群眾有水喝、糧吃;越是災情前面,越要科學救災、有序救災,加強水資源調度管理,將有限的水資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抓好受災耕地改種和秋種準備工作,及時補種耐旱性強的糧食作物或經濟作物,確保農民災年不減收。
要樹立長期抗旱救災的思想,不麻痹、不懈怠、不放松,旱情一天不解除抗旱救災一天不停止。抗旱救災,既是自然對我們的一場考驗,也是黨員干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主戰場。大旱固然可以讓土地干裂、讓河水斷流、讓農作物枯死,卻絕不可以讓群眾失去對黨和政府、對社會的信任和期盼。任何遲緩、推諉、麻痹,都會傷了群眾的心,要用真情、真心、真意匯集成一股股愛的春雨,浸潤災區干涸的土地,給災區群眾以希望、以力量。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從行動上務實求效,運用底線思維進行最周密的應對,在烈日下釋放感情、在汗味中品嘗泥味、在地氣里鼓舞士氣,再努一把力、再鼓一股勁、再加一把油,使抗旱救災的各項工作做得更細、更實,群眾更滿意。
長遠最根本的是興水利、調結構,下大力改變“靠天吃飯”的現狀。抗旱既是燃眉之急,也是長遠之道。“兩年一大旱”、“年年有小旱”,只有著眼長遠興水利、調結構,才能從根本上戰勝旱災。要打好水源性工程、提灌工程、地下水開發利用“三大會戰”,抓好小水池、小溝渠、小壩塘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設,著重解決蓄水、用水、防水、節水、養水問題。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品種、提升品質、創建品牌,大力發展山地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高效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業抵御旱災的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加大土地綜合治理,大力建設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
大災面前,需要每個人的付出與努力。你我出力、大家出力,匯聚起來就能形成強大合力;上下一心、干群一心,就能讓干渴的土地煥發生機。真情化“雨”,就一定能擊退旱魔,奪取最后的勝利。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