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秋糧產量約占全年糧食總產量的80%,確保秋糧產量對糧食安全意義重大。面對不斷蔓延加重的旱情,貴州省委、省政府及時安排部署,全省數十萬黨員干部迅速行動,深入旱區的田間地頭幫助群眾生產自救。
科學應對“魔口”奪糧
“目前來看,水稻基本收成保住了,即使減產,減產幅度也不是很大。”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大路鄉田壩村村民張應斌正在給稻田澆水,他說,有水就有收成,這主要得益于完善的水利設施和“灌區用水戶協會”合理分配水資源。
一直在為抗旱保苗忙碌的田壩村黨支部書記張立說:“大旱之年,科學合理用水十分關鍵。”旱情發生后,他們聯合鄰近村成立了“徐家河灌區用水戶協會”,協會制定配水方案,保證灌區內的每村每戶都能用上水。
松桃自治縣水務局局長胥朝輝介紹說,全縣已成立50多個“灌區用水戶協會”,既提高了用水效率,又避免了可能為水而引發的糾紛,基本保住了大旱對灌區內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的侵襲。
大旱當前,干部是群眾的“主心骨”。連日來,記者在貴州部分重旱區看到,當地干部持續奮戰在田間地頭,想盡一切辦法降低災害損失。
銅仁市9600多名駐村干部堅守在旱區一線,已協調或幫助打鉆井、修筑人畜飲水、農田水利項目1700多個。
婁山關下的遵義市桐梓縣高橋鎮在保證人畜飲水的前提下,發動群眾抗旱保苗,全鎮2.4萬畝莊稼預計可以“搶回”七八千畝。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貴州全省有36萬名黨員、20多萬名干部深入到抗旱救災一線,累計幫助受災群眾解決實際困難22萬余個,送水12萬次,協調或幫助打井、修筑人畜飲水、農田水利項目6532個。
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
水是農業的命脈。“能放則放、能抽則抽、能送則送”。在貴州重旱區,由消防、武警、人武部以及相關部門組成的“流動抗旱服務隊”,成為旱區供水保苗的主力軍。
針對旱情,武警貴州省總隊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把“抗旱救災保民生”作為當前最緊要的任務。目前,已有1000余名武警官兵奮戰在抗旱第一線,無論是送飲用水還是田間澆灌,哪里有需要,他們就奔向哪里。
烤煙是貴州不少地方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在黔西南州貞豐縣平街鄉,鄉黨委書記皮成伍告訴記者,持續干旱使全鄉4300多畝烤煙嚴重脫水,煙農面臨重大損失。關鍵時刻,消防部隊出動兩臺消防車,10多天來每天從20多公里以外的水源地運水支持鄉里抗旱,鄉里組織干部群眾4000多人次每天早晚兩次給煙葉澆水,保住了絕大部分烤煙生產。
安順市消防支隊及時部署開展“紅水桶”抗旱救災行動,深入到缺水的村寨送水、供水。目前,已累計出動消防官兵2300多人(次),出動消防水罐車輛900余臺(次),運水累計6300余噸,澆灌農田8300余畝。
貴州省水利系統緊急投入抗旱機具3萬余臺套,支持旱區澆灌耕地1300多萬畝。
地礦、煤田、有色等找水打井單位也在群山峻嶺間拉開了“找水打井大會戰”。經過5個晝夜連續奮戰,貴州地礦部門在桐梓縣官倉鎮紅旗村打下的深水井成功出水,使3000多名群眾生活生產用水不再難。
大旱逼調整力保減產不減收
大旱無情,腳下有路。前幾天,貴州部分地區出現降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災情的蔓延速度。受災地區群眾抓住土壤墑情改善的有利時機,積極補種、改種作物,盡力挽回災害損失。
“這些玉米是20多天前改種的,希望老天多下點雨,能多一點收成。”安順市紫云縣松山鎮甘橋村布依族婦女龔老三,一邊在自家的玉米地里撒著化肥,一邊對記者說。
為幫助農民抓住時機調整種植結構,紫云縣農業等相關部門緊急調運、發放雜交玉米種3.6萬公斤,發放地膜1.3噸,發放蕎麥種3000公斤,改種面積接近3萬畝。
在黔南州惠水縣大龍鄉甘昌村,由于水稻已經絕收,鄉里引導農民積極整理田地,補種速生蔬菜。“趁著昨天剛下了雨,土壤還濕潤,趕緊把已經絕收的稻田整理出來,改種一季蔬菜。”甘昌村村民張忠惠說,他家的3畝水稻已經絕收,2畝多玉米也只能收到一成,“現在打算補種小白菜、豌豆等速生蔬菜,盡量挽回點損失”。
“當前各地正采取抽水抗旱、噴施抗旱劑等措施開展生產自救,我們將保障種子、農藥等物資供應,力爭實現‘大季損失小季補’、‘糧食損失經濟作物補’,最大限度保證老百姓收入。”貴州省農委種植業綜合處處長黃俊明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