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陽光雨露潤澤農民心田
--遵義市深化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點擊
核心提示
“小康不小康,關鍵在老鄉;農民富不富,關鍵在支部。”遵義市要實現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在農業,難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抓手在基層黨組織建設。
近年來,遵義市各級黨組織以服務群眾為核心任務和基本職責,廣泛深入開展了創建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服務發展的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活動,為遵義提速趕超、轉型跨越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遵義市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在不斷深化創新中枝繁葉茂,先進典型不斷涌現:習水縣的“三關愛工程”、正安縣的“黨群連心戶工程”、仁懷市的“三強三重”……一個個來自基層、發源于基層的典型經驗和做法,是該市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縮影。
8月27日,遵義市召開全市農村、少數民族地區、農民工等為主體內容的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調度會,要求全市上下要以服務型黨組織為載體,全面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助推經濟社會加速發展。
正安“黨群連心戶”連出百姓情
正安縣通過把農村中的黨代表、骨干黨員、黨員致富帶頭人、離任村干等選聘為“黨群連心戶”,建立健全縣、鄉、村、組、戶5級服務平臺,以業緣、地緣、人緣為參照,打破傳統的行政區域劃分服務范圍,實行跨組、村乃至跨鄉(鎮)服務,采取上門、流動、集中等服務方式,將服務前移、管理下移,實現服務型黨組織在村民小組(居民小區)、企業的組織再拓展、功能再延伸、服務再深化,凝聚了基層智慧,激發了基層黨建的內生動力。
通過基層黨組織的服務,貴州天樓食品有限公司不斷創造條件增加農民用工。
如今,全縣共有“黨群連心戶”2983戶,每名“黨群連心戶”聯系5至20戶普通農戶,重點聯系矛盾糾紛戶、生活困難戶、思想保守戶,目前,聯系群眾45000多戶。每個“黨群連心戶”為重點聯系戶每年辦1件以上實事、好事,每周至少走訪1次“聯系戶”,了解群眾思想動態和生產生活情況,主動為群眾排憂解難,提供致富信息,增強致富本領,切實發揮政策宣傳員、糾紛調解員、致富帶頭員、民情反饋員、民事代辦員和村容整治員等作用。全縣2983戶“黨群連心戶”聯系群眾45000余戶,實現了黨員服務群眾全覆蓋、無縫隙。“黨群連心戶”上門服務、走訪群眾127000余人次,民事代辦116000余件。
習水“三關愛”撐起愛心天空
習水縣開展“關愛外出民工、關愛留守兒童、關愛空巢老人”的“三關愛”工程,成立了“三關愛”工程領導小組,其辦公室作為常設機構設在縣委組織部,同時,成立了“三關愛”協會,募集愛心資金,建立28支“三關愛”志愿服務隊。今年以來,全縣投入資金500萬元新建留守兒童之家25個,空巢老人之家7個,老年互助協會24個,農民工之家3個,創建綜合示范點57個,在外出民工集中地新建農民工黨組織、維權組織、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和商會各3個,力爭2016年實現全覆蓋。
習水縣在有效實行信息化動態管理的基礎上,設立縣鄉村3級“三關愛”服務窗口,為農民工代理代辦各類業務。利用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召開農民工黨員座談會,舉辦農民工維權就業創業培訓會和現場求職招聘會,通過開展“黨組織找黨員、黨員找黨組織”、免費體檢、幫扶慰問、文藝演出、表彰先進、評選“孝老愛子”等系列活動,激勵農民工文明向上、自強感恩。
對農民工外出后形成的空巢老人家庭推行養老服務、社會保障“兩大體系”,干部結對幫扶空巢老人100%,讓空巢老人生活有照料、寂寞有排遣、生病有醫治、困難有幫助。
實施留守兒童家庭、心理、溫暖、平安“四類呵護”,建立留守兒童之家13個,留守兒童代理家長實現100%,留守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安裝親情電話,開通親情視頻室,讓留守兒童與家長定期保持聯系,并利用假期組織留守兒童開展“探親之旅”到父母務工地團聚,讓留守兒童心理有疏導、學習有進步、成長有關注、生活有陽光。
該縣充分整合各類教育資源,收集、發布企業用工信息,引進可靠企業來習招聘等措施,著力為農民工搭建就業服務平臺:先后培訓農民工4.8萬人次,向361度、佳能等20余家企業有組織輸出農民工3000余人,黨員200余人次。開通維權熱線,建立維權工作網絡和QQ群,開展“關愛萬里行”活動8次,送法律、送政策、送服務到農民工工作一線,近年來,共開展法律咨詢活動6780次,調解勞動糾紛2896起,提供法律援助1372件,為農民工追回勞動所得近4000萬元。目前,全縣共在外出農民工和農民工黨員相對集中的地方建立工會小組13個、維權聯絡小組13個、新農合定點醫院38個,流動黨支部8個、商會8個,農民工之家3個,讓他們就近就能享受政策福利。建立返鄉創業平臺,出臺扶持返鄉農民工創業優惠政策,采取貼息貸款、資金補貼、稅費減免等相關優惠政策,引導和扶持農民工2230人返鄉創業,注冊資金累計8700多萬元,創造經濟收入2.6億元。
仁懷“三強三重”凝聚散落力量
仁懷市按照“農民工集聚到哪里,黨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農村優秀人才流向哪里,黨組織就跟蹤培養到哪里”的原則,積極探索強管理重聯系、強培訓重發展、強引導重服務的“三強三重”農民工黨建做法,在服務、幫扶、引領中將農民工凝聚在黨的周圍,使農民工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主要力量。
強管理,重聯系,流動黨員“流動不流失”。該市在流動黨員相對集中的東莞建立黨支部,并下設工會、共青團、民兵小分隊、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計生協會等組織,形成“1+5”的綜合教育管理模式,加強對流動黨員進行直接管理。同時,按照“雙邊互動、共建共管”的原則,與流入地黨組織建立了“雙向互動協調”機制,流出黨員的基本情況、家庭情況、外出時間、地點、就業情況、工資報酬等資料雙方共享,當地黨組織負責流入黨員的教育培訓、入黨積極分子的考察培養,并定期組織流入黨員開展組織生活,使流動黨員既有“娘家”,也有“婆家”,進一步增強了管理效果。不僅如此,仁懷市還通過探索建立“網上黨支部”、開通“網絡課堂”、組建網上“黨員之家”等方式,搭建黨組織與流出黨員的溝通橋梁,實現了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常態化。
強培訓,重發展,外出人員“離鄉不離黨”。仁懷市創新農民工入黨機制,農民工優秀分子入黨申請書可以遞交給戶口所在地黨支部、流入地黨組織、家鄉黨組織設立的流動黨支部和培養人指定的黨支部等,方便了農民工優秀分子入黨。堅持動態教育培養,做到“農民工入黨積極分子流動到哪里,教育培訓就跟進到哪里”,流入地有黨組織的,委托其教育培養;流入地未建黨組織的,則由流動黨員黨組織或流出地黨組織進行教育培養。
強引導,重服務,優秀人才“致富不忘鄉”。該市在各工業園區、農業產業園區規劃建設優秀人才回鄉創業基地,為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開辟“綠色通道”,各鄉鎮明確一名班子成員負責聯系指導創業項目,并通過支部書記引領村三委同志、黨員代表和有創業意愿的返鄉農民工一起創辦微型企業;成立“關愛農民工辦公室”,開展以送項目、送政策、送資金、送技術、送崗位“五送”為主要內容的“幫一聯十”活動,為優秀人才返鄉創業致富創造良好黨務政務環境。
匯川區板橋鎮讓農民拾起“鐵飯碗”
果蔬滿園,清香四溢。
在一片茂密的果蔬叢中,板橋社區的周玲正忙著收獲今年種的蔬菜,“自從政府扶持家里搞起了大棚蔬菜,家里的經濟條件在逐步的改善,比起在外地打工肯定好得多,不僅能照顧到家庭,還能賺到錢。”說起自家的收成,看得出周玲很是滿意。同周玲一樣成功創業的還有婁山關村婁山關組的李玉強,“當時也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在政府幫助貸款的情況下種植天麻,如今還加入了鎮里的天麻種植農民合作社,收入也是翻了幾番。”自2011年以來,為鼓勵農民工創業,匯川區板橋鎮積極為創業人員爭取創業資金,對返鄉農民工創業,給予貸款貼息,給予創業獎勵。
今年以來,該鎮更是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圍繞產業發展,全力創建服務型黨組織。
“以前農民都是靠天吃飯,投入卻沒有收獲是常有的事,自從有了服務型黨組織這座‘靠山’,農民就像捧住了‘鐵飯碗’,再也不會為了‘碗’里沒料而受窮。我鎮在農村服務型黨組織創建工作中,將打造農民創業服務平臺作為服務型黨組織著力打造的‘五大服務平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以農民創業服務平臺為載體,切實解決群眾增收難的問題。”板橋鎮鎮委副書記馮焱華告訴記者。
據介紹,為了給當地村民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該鎮積極組織引導涉農部門、黨群機關、財政金融部門、政法部門等與村黨組織對口結對幫扶。大膽探索農村與企業或先進地區黨組織雙贏互利的掛幫聯建機制,采取“支部+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村社共建”等方式,推動項目聚集、資金集中、技術組合,增強農村發展后勁,形成城市支援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先富帶動后富的良好氛圍。
通過一年多的創建,板橋鎮在婁山關村建立了藤編協會、鄉村旅游協會,農民創業熱情高漲,僅婁山關村發展鄉村旅館就有83家,無公害反季節蔬菜發展3500畝。由此帶動就業近500人。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